《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大概内容。2学会本课生字:原、打、处、动、无。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引发话题,激发情趣,鼓励交流。1、师:小朋友们,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新地方,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2、师: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课件播放短片。草原的早晨。)【设计意图】:此处欣赏短片,满足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可能就对草原充满了好奇,很急切的想知道其真面目。另外,也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及整节课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感知草原宽广无边一特点3、师:你觉得草原怎么样?4、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看了图片后的感受。5、师:是呀,我也觉得草原宽广无边,牛羊遍地。看到此景,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6、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草原的早晨》。7、齐读课题。(齐读)指读生字“晨”是个前鼻音,又是个轻声。谁能说说记住“原”字的办法?(用部件法记“原”:“厂、白、小”)结合教“厂”字头。8、师: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提出疑问: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草原有多大呢?9、师:你想知道答案,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第5课《草原的早晨》。【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草原有多大呢”、“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等问题。课伊始,疑已生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被点燃,所以教师顺生疑、顺生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二、初读课文,读通正音。1、师:想去草原细细游览吗?你们还必须闯过两关:第一字音关,第二句子关。咱们比比看谁最先通过。⑴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自由轻读绿色线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然后再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⑵检查第一字音关。打破宁静羊儿圈门无边牧民远处飘动先逐个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说说难读的字,分清前后鼻音,去拼音开火车读读。绿色通道里的词:鞭声黎明宁静铺满新绿跨上骏马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2、再次轻读课文,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争取读好它。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检查第二句子关。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生字词:啪鞭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请小朋友们互相交流。教师小结:“黎明”“宁静”“新绿”词语的意思。②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交流:“无边的草原”说明草原怎么样?(草原大,看不到边)教师讲解:“牧民”“骏马”词语的意思。问:“牧民们跨上骏马”是什么意思?(牧民们骑上了好马)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出示生字词:远处飘动交流对生字词的理解。(远处:远的地方;飘动:联系生活实际讲)4、自由读课文,指名读课文。【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先通过“闯关”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再闯关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三、赏识鼓励,教学生字师:最后我们来写好这篇课文中的几个字吧!1.屏幕上出示生字:原、打、处、动、无2.同桌合作交流记忆方法。3.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学生先观察、说明写法,教师补充。)①仔细看田字格内的“打、动”,比较在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②根据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虽然这两个学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还是有区别的。“打”,左高右低;“动”,左低右高,下面也不齐平。③“无”是独体字。着重指导写好最后一笔:“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从田字格的中心起笔,沿竖中线往下写,写至与撇平时再向右拐,最后向上钩。处,复习折文旁,再与“外”做比较。处,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是平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