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魏书生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1)王晓春在解读了魏书生先生的教育思想之后,我将写几篇短文来解读魏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之所以不写长文章,是因为我写的解读韩军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文章较长,有网友说读起来费劲,劝我写短点。我想这样也好,用读后感的方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也不一定就比一本正经地写出的论文学术价值低——只要其中真有见解。写文章当然要先占有资料。我手头没有魏先生的书,从网上查到了一些。其中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王荣生先生的《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上篇·将管理扩充为教学》(以下简称“王荣生文”)资料最为翔实,而且颇有见地。我将从该文中引用很多东西。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的“信仰”色彩学习魏书生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普遍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魏老师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么高?那么自觉?这确实是魏先生经验中最神奇、最有研究价值的部分。魏老师自己解释说,“回忆自己走过的语文教改之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转引自“王荣生文”)从语文教学角度看,魏老师所谓的“育人”,是什么意思?在魏老师看来,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有“信”。于是,名词的“信”便走向动词。而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被魏老师转化成了“造信”的问题。“造信”,魏老师统称为“育人”,从学生的角度,又叫“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但不管怎么称呼,关键点都在“让学生使劲信”,从而使学生具有强劲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王荣生文)其实魏老师真正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方面的精力并不多,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让学生使劲信”方面了,所以我们可以把魏先生的语文教学成绩看成他“造信”工作的“副产品”。我们来看看魏先生对“信”的理解:1991年,到拉萨连作了三天半报告的魏书生,终于有了看一看市容的机会,“站在大昭寺面前我有一种心灵被震撼的感觉”,他描述道:“怎么呢?大昭寺门前广场上一大片磕长头的人。……那一片人每个人都是额头着地、鼻子着地,手‘哗’地全部扑在地上了,那叫五体投地。”按照“拿来为我所用”的个性,魏老师“就研究了这中间有用的那部分”:“我觉得老佛爷真有一套,连面儿都不露,就把信徒们征服到这样的程度,你说,咱们教书的天天和学生打交道,讲的还是真理,怎么就不能让他们使劲信呢?”这段话,无意间透露了魏老师对语文“教学”(教)的体认。(王荣生文)显然,魏书生先生所向往的“信”,是“连面都不露”“就把信徒们征服”“让他们使劲信”。魏先生实际上把自己定位成“真理的宣讲者”,用“隐蔽的工程”使学生成为他的一套语文教学方法的信徒。他做得很成功。魏先生喜欢读武侠小说,我觉得这也不是偶然的。武侠小说中徒弟对师傅,就是一个“信”,无条件地信。魏先生对气功也很喜欢,而且用在教学中。据我所知,气功最强调的也是一个“信”字,所谓“心诚则灵”。我们看魏书生的学生,像不像一群他的小信徒?我觉得有点像。积极性至少有两种,自觉性至少也有两种,一种是群体性的,“接受了统一灌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例如“群众运动”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有一种是个体的、自立的,自我选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素质教育中,为培养现代公民,我们主要需要的是后一种积极性和自觉性。而据我现在见到的资料,魏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恐怕主要是前一种。学生“使劲信”老师,这样好不好?值得研究。从人际关系方面说,学生由于教师个人魅力而对教师产生崇拜,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必须警惕这种崇拜的负面作用,它客观上可能造成对学生的某种精神控制,造成精神方面的“一刀切”,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从学习角度说,单纯的“信”决不是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作为一个学习者,“不信”、“怀疑”反而是比“信”更加良好的学习状态。“信”字当头的课堂,一定是强调“记住”、“掌握”,而“不信”“怀疑”当头的课堂,一定强调“探究”和“置疑”。就我所掌握的材料,魏先生的学生的学习基调是前一种而不是后一种。魏先生把“信”强调到“使劲”的程度,这就使他的语文教学有非常浓重的“接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