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效率,丰富文言文课堂教学摘要:语文能让我们的语言富有人格魅力,学习文言文,能提高个人素养,培养道德新风尚,增加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发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在学习古代作品中深受启发,学习古代名人的优良品格,完善自我人格;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古代作品中包含大量急待我们继承的哲学、科技、医学、天文等多方面的文化精华,从而强化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成为栋梁之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自从选择语文教学这个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开始,我就不断思考着关于教学的问题。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的我,听了很多优秀示范课,看了很多优秀教案,但有时还处在迷茫的边缘,时不时问自己文言文该怎么上,难道就一味的灌输考试内容吗?那肯定是不行的。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上,还包括不断地向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汲取营养。学习文言文,是提高个人素养的需要,培养道德新风尚的必需,也是增加民族自豪感的需要。但是如今我们的初中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呈现出怎样的现状呢?很多学生却觉得学习文言文枯燥无味而且学的没用,这更让我觉得文言文的教学有待提高。一、另类导入,激发兴趣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就是出自一些文言文,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1-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但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实际,不顾课文难易深浅,一律被处理成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一律被强化灌输,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课后死记硬背,所以文言文在学生心目中越发变得“面目可憎”,遥不可及。基于上述认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上尽可能讲一些课外的知识,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因势利导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和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3、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故事(看图说话比赛),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螳螂捕蛇》中的插图也可以同样处理。学习《木兰诗》可从网上让学生欣赏《花木兰》的镜头,从而对照《木兰诗》学习,相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犹如水面,只有教师善于体察学生的个性爱好,善于激发、引导,才能起波澜。二、反复诵读,其义自见我觉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的第一要著是诵读。《红楼梦》中有一个故事:林黛玉教香菱做诗。黛玉的方法是,让香菱“细心揣摩透熟”王维的五律一百首,再读老杜的七律一二百首,然后又熟读李白七绝一二百首。最后再把陶谢阮庾鲍等人的诗一看,过一年功夫,就成诗翁了。香菱如此照办,一段时间后,香菱竟领悟到了“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想去却也逼真”的意境。这样,虽不能说香菱从此就懂得诗中三昧,但她至少也略晓诗歌鉴赏的梗概了。朱自清写过一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