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学设计乾县石牛九年制学校李倩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怕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寓意。(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憫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质疑----讨论----总结。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2)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经常会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二、作者简介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三、新课教学1、朗读课文(1)指名请学生朗读并作评价。(2)注意字的读音。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强调:“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2、译课文(1)请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师巡视)。(2)指名请学生翻译第一段。(3)生译第二段(略)。3、质疑、讨论问题1: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学生看书,之后举手)表示心理活动的有:以为神→莫相知→畏惧好奇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害怕怀疑胆怯窃喜表示动作的有:蔽、窥、近、遁、视(之)、荡倚冲冒、跳踉……问题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学生讨论作答,明确:(1)叫声。“驴一鸣”。(2)动作。如“驴大怒,啼之”。问题3: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生思考明确:“庞然大物”是“形体”。师总结: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问题4: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生明确: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问题5: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老虎吃掉驴的过程。生明确:(1)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做到了“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才吃掉它。)(2)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即文中所描述的,虎“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师总结:看来我们今后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问题6: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生讨论作答明确:(1)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2)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