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育叙事肥西菁菁小学:唐庆舟摘要: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有效的情境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应当严格遵循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除了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设境”和“呈境”之外。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情境体验式教学形成了当前品社课情境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实践模式。本文通过记述生活小事,列举一些日常事例贯穿全文,让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关键词:责任感;情景;探究;合作;评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性质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首先,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语文、数学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品德与社会课上得象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要还品德与社会的本质和情感。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强化小学生行为规范、人际交往、合作的教育。最后,要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方面来考虑怎样上品德与社会课。一、品德与社会本身所谓的品德与社会本身即是品德与社会的情感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包括行为规范人际交往、合作等方面,也即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感受美。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就要应有浓厚的社会活动本身内涵。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社会和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因此,要领悟品德与社会的特点,首先必须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体验。从而品味品德与社会达到领会其内含,着眼于培养小学生个人素养,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行为习惯,最终蕴含效果,从而同学们自己领悟社会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品德与社会融度?首先,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从行为习惯入手,引领学生对品德与社会领悟。给学生创造人与人之间接触过程,让学生在这过程直接体验,用行为去拥抱现象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各种事件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细细品读、深情领悟他们的故事,让学生领会人物行为之美,从而领会个人的言行之意,品行之境。其次,要围绕“品德与社会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想希望之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意地去理解、模仿其内容,产生对文本的内容美、行为美、形象美、影晌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模仿欲.从而更加热爱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如学了《土地养育的我们》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品读理解后,再让同学们结合目前的实际,了解地球的状况。人们长期生活在地球上,土地为我们提供资源。大家无数次耕耘、无限制地开发,大地长期遭受破坏,自然环境不断受协。由此能够1理解地球的付出,认识保护地球的必要性。二、儿童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表扬学生和批评学生,而是通过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新鲜、更有趣社会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洞察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扰和疑惑;诱发学生作为一名现代儿童的志向和发展;带领学生从学校的大门走社会面对未来;使同学们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让大家对将来人生充满希望。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个性。要在品德与社会课体现“儿童特点”,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学习精神融入品德与社会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如教学《变化着的人,变化中的家园》,在学习该课学习之前,搜集有关进城打工农民的信息,观察自己生活的地方里是否有这样的人,了解他们所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