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摘要:尽管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具有积极稳定的上进精神,但不同程度出现心理偏差,是迫于环境的压力和职业的特殊性等种种原因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期待引起教师自身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关键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引言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至今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为人师表的教师要恰当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情绪自控,积极进取,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真正地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最近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一数据公布之后,令舆论哗然.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此令人关注,说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本次调查的目的,就在于了解松江区九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管理对策,为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教师性格类型总体较理想,但在心理健康上却有46%的教师是存在不少的心理偏差,如抑郁、焦虑、紧张、疲劳、记忆力差、教师之间关系不怎么和谐等。良好性格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不合常理的反差,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和价值所在。笔者认为其中有着深刻的职业原因、社会原因、学生家长原因、教育评估标准的原因、以及教师个人自身的原因。一、职业的高压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所以有人将教师职业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二、社会的高标准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的蔚然兴起,要求教师变革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然而,据调查,相当数量的教师患有明显的强迫症,表现出求全求美、墨守成规、思前顾后、谨小慎微、苛求自己等症状。原因何在?原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敢破敢立的胆略,勇于创新,能大胆地搞些创新教研课题,进行教改实验。每个创新的、寻求个性与新路子的人,就犹如瞎子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失败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教师面对的是每一批不同的教育对象,担负着整个家庭、社会的期望,失败之后的代价远不只是涉及教师个人前景的问题,它还包括一批教育对象的问题。因此,教师教学创新在无形中陷入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误区中。这种新旧认知结构的尖锐矛盾及寻求转轨时期的新出路,给教师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大因素。谁来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谁来医治教师这看不见的疾病?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少说气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三、家长的高期望家长要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理解教师苦衷、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不要一来找校长告状,二来写人民来信。孩子教育成功与否,不能一味地推责任于教师之身,一旦出现问题,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四、教育高标准在素质教育的春风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历史,但“分分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