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课堂上常见的教学规则VIP免费

中国课堂上常见的教学规则_第1页
1/3
中国课堂上常见的教学规则_第2页
2/3
中国课堂上常见的教学规则_第3页
3/3
中国课堂上常见的教学规则规则在秩序形成过程中的意义无须讨论,每一个中国人几乎从降生的那一天起就接触了数不胜数的规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中的“规矩”似乎成了“方圆”形成的前提条件。教学也是如此,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就一直在向新生不断给出大量的教学规则,其中大多数是不容商榷的基本教学常规少数是可以协商或模糊执行的。单单课堂上每天都在发挥作用的教学常规就可以具体划分为如下几类:1.体态、动作类:主要集中在坐、站、行等方面,老师们喜欢采用中国十分流行的俗语“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来要求孩子,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加以训练。如上课礼仪中起立敬礼时,老师会说:“我来看班上有几棵小松树”,或夸赞某个孩子最象小松树,以此来激励孩子站如松。这样的体态训练其实古已有之,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历史传统,即家长们常说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良好的体姿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当然是积极意义的,但与课堂教学到底有多大的内在联系?老师们更多地是从“精神面貌”角度来考虑的,认为如果姿态不规范,上课质量会受影响。确实,在公开课观摩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精神抖擞的坐姿、整齐划一的起立等动作可以给观摩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上课的老师也是一种鼓励;反之,松松垮垮、东倒西歪的体态则很容易让人觉得师生的教学状态不佳。问题是我们的这一类要求有过于严格的嫌疑,孩子们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往往很难做到,进而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对体姿规范的执着某种程度是重“面子”、轻实质。“抱臂坐正”、“一二三,坐端正”这样的口令在一年级的课堂此起彼伏,让人更多体会到老师的训练有素,而不是其他。其实多年前我们对小学生的体姿要求更严格,要求反剪双手在背后,更能体现腰背的挺直,而且能有效防止小动作。为什么要废弃这样的规定呢?无非是要解放儿童的双手和腰背,让他们更为放松地进入教学情境。那么我们目前的这些规定是否也有值得商榷的一面?事实上新课程的宣传声势已经使体态类的规范有所松动,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时过去被师生普遍重视的“不许交头接耳”等规则便自然被暂时丢开。“不举手就发言”这类过去不容置疑的规定也受到了许多专家、教师的挑战。看来规定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期待着将来的课堂能更松动,更自由些。2.听课、发言类:一般我们的要求是——专心倾听、积极发言,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个规定,老师还会对举手、插嘴等相关行为做出详细的规范。问题是为什么要“专心倾听”?为什么提倡先举手后发言?在一节专题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语文课上,一年级的孩子们给出了自己的各种理解,天真的童言流露出了非常明显的“知识中心”和“他人评价”取向,有些观点完全展示的是家长、成人世界的功利主义考虑。“找个好工作”、“获得体面的社会地位”、“不落后于同伴”等学习价值观已经渗透到了孩子稚嫩的思维方式中,反映了中国人公民意识、对公众生活中必要规则的理解普遍不够。表面上看起来,中国人是非常讲究规矩的,从小就要对孩子建立各种详尽的规则,但从公民素养的要求看,尤其是从日益复杂化的公众生活质量看,中国人又是很不适应的,往往在公共生活规则面前要耍点小智慧,如闯红灯问题。我们的国人可能迫切需要提高的是公民对各种公共生活规则的涵义、价值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设定更多的规则。还以“专心倾听”为例,为什么要专心倾听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共领域,我们进行的是群体性的学习与交流,倾听别人的发言,别人才会倾听你的意见。不必为了更多,不必要求更多,当下的收获与共鸣才是“专心倾听”的最大价值!3.学具及其他用品管理类:课堂上孩子可能同时使用到多种学习用品,如铅笔盒、学具袋、水彩笔等,能否养成有条不紊、轻拿轻放的习惯,对课堂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特别是一年级。下文将讨论到课堂上的一些“失序”行为,其中不少与学具管理不到位有关(如铅笔盒噪音),有的还有“做小动作”之嫌。一些老教师回忆当年他们训练学生使用学具盒,不无得意地说几乎达到了“啪一声集体打开、啪一声又集体合上”的境界,让青年老师羡慕不已。考察中我发现,当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课堂上常见的教学规则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