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颍上县刘集乡桃园小学郭民摘要: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过程,更是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经验的反思过程。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离不开反思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进行反思。关键词:数学学生反思探索反思是指对自己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数学作为一门思维训练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呢?笔者认为,要遵循学生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数学教学流程的各个阶段捕捉认知的中心任务,针对这些任务确定学生的“反思点”,然后在这些“点”展开有效反思,使学生及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逐渐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数学认知流程特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着眼点”入手:一、导入阶段:在反思“课题”中沟通联系一堂新知教学课通常是从课题的引入开始的,现代教学论强调将学生的反思活动贯穿于整个认知流程中,因此学生的反思活动也就从反思新知学习的“课题”开始。反思“课题”主要反思哪些内容呢?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内在联系比较强,特别是后继性知识,往往采取“以旧迎新”、“化新为旧”等方法来学习新知。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来展开后续学习,充分凸显数学学习的本质,能够大大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导入新知学习的“课题”时,让学生运用自己己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思“课题”,主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寻找新知学习的生长点,进行思维定向,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笔者一上课就直接写出课题(同时附一道异分母的算式),然后出示以下提纲让学生展开反思:今天要学的知识与旧知识有什么不同?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能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什么知识?在转化过程中要用到什么旧知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新知学习前的反思:他们由异分母想到了同分母。在两者的比较中发现了相互之间可以转化,而转化的中间环节就是通分。学生通过这些反思,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教师接下去就通过复习铺垫激活学生已有的旧知,然后引领他们展开一系列的新知内化活动。二、新授阶段:在反思“探索”中明确方向在新知学习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内化。为了促进数学新知的获得,教师要引领学生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性活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以下情况:一是探索活动比较顺利;二是探索活动中思维受阻;三是探索活动虽然没有受阻,但探索方向发生了一些偏差。教师要针对这些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排除障碍,回归正轨或深化认识。1.反思“规律”,深化认识。当学生的探索活动比较顺利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探索中发的规律展开反思,通过反思深化对新知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例如,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一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算式的观察,比较顺利地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规律”展开反思:商不变性质中的“同时”是什么意思?“相同”又是什么意思?能举出相反的例子验证一下吗?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也不变吗?学生对这些问题通过举例计算进行了反思性验证,在正反例子的对比中深化了对“商不变规律”的认识。2.反思“障碍”,明确思路。学生受知识经验所限,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思路活动暂时受阻是正常的现象。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索之路展开反思,打破思维定势,防止受“形似质异”知识的负迁移,从而明确新的探索思路,使探索活动得以继续。例如,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学生刚学了“2、5的倍数特征”,受它们的负迁移,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特征”时,自然而然地把“看个位”迁移到当前的学习中来而使探索活动受阻。此时,教师及时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