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本细读如何成为可能VIP免费

文本细读如何成为可能_第1页
1/4
文本细读如何成为可能_第2页
2/4
文本细读如何成为可能_第3页
3/4
文本细读如何成为可能文本细读作为文学欣赏及研究的重要方法,其理论源头应上溯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新批评那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批评携文本中心论及细读法进入中国,然而在当时理论日新月异快速转换的具体语境中,因其异质文化和特有的局限性被人们冠之以“形式主义”帽子。当其时,新批评在本土语境中的落脚不仅与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模式相抵牾,更关键的是其贯彻的是纯粹内部研究的方法,将文学研究封闭开来,割断了文本与社会、作家、读者的联系,过于侧重文本修辞学方面的探微,其话语特色局限性甚大。但是新批评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细读法了。新批评所倡导的文本细读并不像一些人所说只是一种纯粹和机械的语言意义分割,而是建立在现代语义学和语境理论的基础上,对文本“肌理”展开深入透视,同时又具备一种立足于文本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的品质。阅读史上,新批评就是用此方法分析了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甚至评价不高的诗歌,通过细读重新发现和肯定了诗作。“细读法”的主要提倡者克林斯•布鲁克斯就曾清楚表示过:“只要从新批评家的角度稍稍考虑一下批评问题的性质,就足以看出,这种批评在许多情况下都大大需要语言史、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帮助。……在所有的批评家中,他最需要运用别人进行慎密细致的研究而得到的成果。实际上,治学严谨的学者正是以这样的批评作为自己的目的,换言之,上述批评也正需要、并依赖于这些学者们出类拔萃的劳动。”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在充分尊重社会历史以及语言等各种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对文本的特别关注,它要考虑的是文学的各种外围因素对文本本身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一味简单或想当然地将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内容全部纳入到文学里去,甚至舍本逐末地取代文学本体。另一方面,“细读法”的可行性还来自于文学本身确实有趣味上、情感上的客观衡量标准。文学是一门审美的艺术,也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而作品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和历史文化价值就蕴涵在这种艺术化的表现过程和审美形式之中,只有通过对文本这种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艺术表现过程和形式的精细微妙的细读分析,才能挖掘出其深意。恰如歌德所言:“题材是人人都能看见的,意义内容只有经过一番琢磨的人才能把握,而形式对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尤其对于古典文本而言,“意在言外”的审美理念及创作现实,逼迫着读者必须从细部的语言组织及形象系统出发,探究出文本的精微之处,找寻由细部生发出的言外之意,从而回归到立足于审美的解读之路上。如若采用政教伦理的大棒一路挥舞过去,岂非大煞风景之事,就会闹出以“赞颂后妃之德”来概括《关雎》篇的奇谈怪论。美国作家辛格的哥哥曾如此教导过他: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从观念出发或贴标签式的文本解读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工具理性的做法,即把文本当作了应时观念的道具。尊重文本,其实就是尊重文学的基本审美规律。文本细读,这是一种给予文本充分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十分注重文学本体的阅读方式,即布鲁克斯提出的“充分阅读”。在文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泛文化化、泛政治化趋向的客观现实语境中,它起到了使文学回归本体、回归语言和艺术的重要纠正作用。对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细读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并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是一种狭隘的“形式主义文论”,相反,细读法常常能够帮助读者深刻把握即使是晦涩难解的作品,也能够使读者在对作者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成功地了解其作品,发掘其深刻的内涵。文本细读具体方法管窥从阅读主体的角度上讲,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及文学研究相比较,在范围、目的、阅读心境等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文学欣赏是一项大众性的广泛阅读活动,与批评主体的问题意识不同,欣赏主体往往处于平和的心境(古典文论中的“虚静”与之对应,乃最理想的阅读心境)下,进入文本之中,在文学的世界中徜徉,以获取精神的慰藉、沐浴,感兴的抒发,境界的提升。所以,欣赏主体更看重文本自身,至于作者、社会等因素,则属于知识经验积累的范畴,是作为补充因素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文本细读的方法于欣赏而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本细读如何成为可能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