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职业倦怠怎么办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经常与小学教师聊天,在聊天时发现教师对工作流露出恐惧、无奈感。交谈的体会是小学教师感觉压力特别大、工作好累好累,所有与工作有关的事都不想做,不想学习、不想研究,学校安排的事能拖就拖,什么荣誉都不要,如果再有提前退休政策该多好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职业倦怠现象呢?经过观察思考我觉得这种现象不是由某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造成的。我总结形成原因如下:1、职业特点。首先,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辛苦性、复杂性、创造性,同时社会责任大。它与其它从事物质生产的职业不同,它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尚未成熟的人,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教师要把他们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这个过程是比较艰巨的。教师这种职业是一种既要劳体又要劳心的工作,尤其需要劳心。小学教师面对的是10岁左右的孩子,劳动强度要更大些。其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然而,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需要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拟定运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法。2、工作环境。一是教师生活空间多局限于家庭、学校,活动圈子窄小,社会交际活动愈来愈少,经常在公众场所表现沉默、“失语”、尴尬,导致教师产生抑郁情绪;二是学生家庭背景各异、个性千差万别、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对学生的管理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三是社会以简单的各种“率”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处罚机制不健全,无意义的考评、评比太多等等,都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四是以个人劳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使教师产生孤僻性格,教师间人际关系紧张,群体结构不和谐。3、个人因素。一是部分教师身心俱疲。由于营养不良、缺少锻炼,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来自学校内部压力和社会压力使教师在焦虑、疲劳等心理症状和对待物质利益冲突上造成极大心理障碍。二是功利化思想严重。过激对待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对学习和研究也带功利意识,消极对待各级各类理论研修活动,不能以古典心情对待学习。三是对待人事关系常常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这些表现与职业倦怠有较大的相关性。4、社会因素。首先社会认同感出现反差。一方面教师政治地位生活待遇低,如政治生活不落实、现实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解决、家庭压力大;而另一方面社会对教育要求日益增强,教师工作经常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各阶层人士经常对学校、教师随意指手划脚。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理解、不适应,于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再则"应查教育"困扰也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上级验收检查名目繁多,学校、教师应接不暇,诸多本属于政府和社会行为(如关心下一代工作)转嫁到学校,教师苦不堪言。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倦怠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学校、教师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防止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呢?1、提高教师自豪感。引导教师以开阔的心境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一个人是否幸福,不仅要看物质,更要看精神。从事教师职业,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经常感受人的智慧、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所以,教师应当以开阔的心境、愉快的心情看待自己的职业。2、培养教师成就感。有追求才有劲头。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教学工作,教师都要有一个大追求和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完成自己的大追求。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来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试想,一位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他还会感到职业倦怠吗?3、增强教师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