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安徽颍上县实验小学马梅曹丕说过:“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文历来被视为“百科之母”,而作文更是重中之重。“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新课标对中学生写作提出的要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对于除学写作、视野较窄的小学生,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导学生多积累、多练笔、多修改、多鼓励。一、多积累在平时的写作中,不少学生写出的习作内容空洞,感情虚假,甚至造假。明明没有去过上海,却煞有其事地写自己登东方明珠的经历;明明没有助人为乐,却写自己有一天帮助盲人过马路,以致连上课都迟到了;为了写母爱,硬是写自己寒冬的半夜生病,母亲冒雨背着自己赶了十几里的山路,结果到医院却病倒了;为了写师恩,硬是写老师抱病上课,却累倒在讲台上……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不少老师对此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以为只要学生能写出来就已经不错了,何必强求每事都目见耳闻?试想,这样下去,即使学生写得再多,又有何益?长期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又何谈提高?“根深才能叶茂”,丰厚的积淀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积累素材其实,只要做教师的,放开视野,敞开胸扉,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火热的现实生活关注现实人生,就会有写不尽的素材。关注自然,就是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山河日月,花鸟虫鱼,春夏秋冬,随处都是学生可涉猎的范围。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很重要。积累历来是许多名家成功的基石:司马迁在年轻时,曾游历名山大川,辗转于齐赵之间,考察历史古迹,搜集历代传说,终于写出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蒲松龄为写《聊斋》,曾当圩送茶,聆听过往客商讲述奇闻轶事,日积月累,终于成功。先哲有云:“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学生毕竟所积有限,写作时常常会出现“胸有千语,无以言表”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博览群书,最好能够读一读通俗的名家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是作家所代表的民族的文化精髓。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学生可以读一些这方面的缩写本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例如每周给学生开一节文学作品欣赏课,详细讲解一些名篇或巨著。不要以为这样会耽误时间或影响正常教学,其结果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惟勤读而务为文自工。”这就是欧阳修的写作经验,一篇作文成功与否,并不只在于考场的发挥如何,主要的还是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真实的生活积累。由此可见平时材料的积累有多关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相信久而久之,学生受作品的熏染和陶冶,定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吧。二、多练笔学习写作虽有一定的方法,但没有捷径而言。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是在记笔记、写日记中成长起来的。在广泛阅读和有针对性的阅读的同时,要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厚积而薄发。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个车轮,不可偏废。我认为,在读书笔记方面可以这样做:中年级主要是摘抄时文、美文中的一些优美片段;高年级则侧重于一些读书心得和模仿习作训练。因此做读书笔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内容,作文教学不可忽视这一点。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掌握的语法知识和自己平时积累的词汇,勤于练笔。我做过统计,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同学都能够坚持写日记,这样很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勤练笔,多观察,写出自己内心感动,写出朴实有意义的日记。正因为它们取之于生活,所以在写作时往往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写出了一篇感情挚深的好文章。像这些平常小事,可以在学生的日记周记中随手掂来。在检查学生勤写日记、周记的作业中,我发觉勤写的学生作文能力较强、写出的文章中心明确,语句也比其他同学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教给方法,时常鼓励,使学生能够尽情通过日记来抒写所见所闻所感。不经意间,学生往往容易写出不事雕琢,朴实自然的佳作。在一气呵成之际,往往使篇章字字珠玑,浑然天成。教材中的单元作文教学,我要求学生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