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环保思想和变化高三历史复习的一点心得在高三复习伊始,我有几个问题:1、高三的老师要做些什么?2、高三的学生该做些什么?我不停的思索着这两个问题。近来我有些感悟。高三的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一地位应更加突出。1、教师一要研究教学大纲和近年来高考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角度,提高自身对高考的认知和研究,为高考冲刺阶段的押宝复习做好准备;二要通过试题战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答题的语言组织能力。简言之,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的能力、提取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加工和作答的能力。说着简单,但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又有变化,这就需要进行分类解决了。2、对于学生而言,对课本的掌握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但不能停留在单纯识记的层面,应该进行“理解性”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仅仅是一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学习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哪里已经融会贯通、哪里稍有欠缺、哪里仍昏暗不明。有了这个高度,复习起来才能有的放矢。高三是高中三年最后的耕耘和收获的季节,高三也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最踏实、最值得回味”的青春时期,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我就像这历史参与者,见证着我的学生们奋力拼搏、纵身一跃过龙门之势,我很欣慰仍将和他们一起青春着、一起梦想着、一起努力着……我们班上的“问题”孩子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而不是擅于解决心理问题的专家。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我接触到很多所谓的“问题”孩子。通过接触,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问题孩子的内心往往都渴望关注,但他们又往往不能正确的解读教师的关注,他们做出的反应(或是本能的反射)多是偏激的抵触、或冷漠的处理。他们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绝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教育。比如: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生平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回家后,父亲踢了几脚,母亲不仅不安慰鼓励,还挖苦了几句,可想而知孩子的心理多么难过,孩子在在同学们和老师面前就已经很受打击了,回到家里,父母得粗暴,让孩子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接触与交流,因为我们(教师)是成年人,我们和孩子们有代沟,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而且他们也在本能的排斥——这是一种称为青春期的叛逆。这样一来家庭中父母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而有些家长得粗暴、冷漠、心不在焉,有的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每个月只寄零花钱偶尔有电话、有的是单亲或破裂重组家庭。有教育专家说,孩子是家庭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学校和心理咨询都替代不了。所以家长们如果你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语文不理想,数学不及格等等,那请你反省一下自身,你对孩子做了什么?作为教师,我想让孩子知道,我也在关心着你……教学设计模板课题:必修一10、鸦片战争科目:历史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课时:1课时提供者:李华君单位:翼城第三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历史必修一教科书呈现给师生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本节课所讲内容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之第10课鸦片战争。本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史初期(1840——1860年),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的线索,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战后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清政府)和广大中国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反侵略的斗争中,中国军民展现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英(东西方)在政治制度、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提前预料鸦片战争的结局;通过讨论“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来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通过探究“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让学生们学会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性质、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比较和归纳。从而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新课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近代中国遭受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是中国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