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上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在音乐教学中大力进行创新教育,真正有效的进行课程改革,全方位深化素质教育。一、导课时进行创新教育。很多老师在传授新课时,经常对上一节可进行复习,然后提出新授。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枯燥和呆板,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课中要求教师经常变换形式,大胆实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小机灵的歌》一曲之前,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导课;在教《金扁担》之前,让学生谈想象中奔上四化的情景来导课;在欣赏《草原放牧》时,让学生先绘画,再从谈话导课。这样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新授时进行创新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习惯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即:教师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作品主题、风格、演唱要求等等,然后让学生顺着教师设定的轨道运行,从而忽略了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因此,在新课开始时,如果教师把课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制定教学目标,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是他们自己制定的,因此达到此目标的迫切心就很强,在这种动力的支配下,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育的基本部分中,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与老师、与名家不同见解的教法用之于音乐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当,效果会更佳。比如在学习舒伯特的声乐名曲《鳟鱼》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补充一段歌词,达到求异目的。在学习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时,书中要求缓慢平稳地演唱,以表现故乡的辽阔宽广。我们可以提出要求:调整演唱速度,通过你的歌声表现生活在家乡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在学习某首歌曲后,教师进行演唱,让学生挑老师的毛病,鼓励学生指出其他学生演唱存在的不足,为学生开辟了创新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