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图片展示:这是极其平常的一株柳树,古人说“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柳树”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现代作家陈忠实也写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介绍“青海高原”“世界屋脊”的东部,常年是冻土。(2)在作者眼中,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努力读正确流利,思考,你觉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2、师指导朗读书写生字。深邃一茬儿虐杀摧毁坚韧铁锭3、检查朗读(3、5、7、9)4、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板书:神奇、坚强、枝繁叶茂、高大挺拔、有着顽强生命力……三、读讲第5节,感受柳树的旺盛生命力。1、这是一株高大挺拔的柳树,这是一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柳树,文中用一节具体描写柳树的样子?一读柳树,感受外形的“神奇”2、交流:扣住“两合抱粗”板书:粗壮(练读)“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长7米,宽6米)板书:高大(练读)“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怎样的绿色?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坚强)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看图、想象画面、齐读)3、面对这一株柳树,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最后一句)理解“巍巍然”“撑立”的意思。让我们用赞美、感叹的语气读出对这株柳树的敬意。4、这株柳树生活在苍凉的原本不适合树族生长的青海高原上,而且长得如此——特点。这就是它的第二“奇”。5、师:面对高寒和缺水,它居然长得这么好。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出示第2节,生齐读)过渡:这株柳,它生长在怎样的青海高原上,它的神奇究竟在哪?四、读讲3-4节,感受青海高原的苍凉。1、作者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轻声读3-4自然段,走进青海高原。2、联系课文,谈谈你眼中的青海高原?扣句:(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a.学生谈感受,出现哪些词语?(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荒凉、死气沉沉)b.出示边塞诗词,自读感受。《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c.指名选择读诗句,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再读第2节,体会。(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a.学生谈感受(没有一丝生机)b.扣住“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朗读。3、思考:作者是写柳的,却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a.(环境衬托、烘托,更突出柳树的坚强。)b.我们写作文时,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用?c.学生举例:清洁工(严寒冬天、炎热的夏天)邮递员(风雨)高兴的心情(优美的环境烘托)d.展示作文片断:北风呼呼地吹着,把马路上的参枝枯叶吹得到处乱飞。抬头仰望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天气冷得要命,即使把自己裹成“企鹅”,还是感觉阵阵寒意迎面袭来。4、走进青海高原,每个人都感到苍茫、悲凉,但恰恰是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