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枣阳市实验中学黄莉莉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仅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形式单调,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课堂中常难免氛围沉闷。华师大教授杨再隋也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恰好能够帮助实现这一构想。那么,怎样巧用多媒体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略谈一些体会。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若能用多媒体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录音、影象等相关媒介,通过声像并茂的视觉、听觉感染,自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活动课时,我根据课型的需要开课前先让学生欣赏阎维文的MTV《母亲》,歌唱家饱含深情的演唱声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学生们心中的爱母之情很快与之产生共鸣。听后我问学生:“你最想用哪一句话来表达此刻的感受?”学生们眼中闪耀着异常激动的神色,他们有的说“母亲是最无私的”,有的说“妈妈,我爱你”……这为活动的开展定下基调,下面的环节他们自然也饱含深情,踊跃参加,全班共同抒写了一首爱母、赞母之歌。语文教学不只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富有层次感的课堂设计是学生铺设入文的条条“幽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现代教学手段,巧设情境,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与生活体验,让自己和学生一同兴趣盎然地度过每一个45分钟,语文教学怎能不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二、善用音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穿越时空、突破地域,以它特有的旋律将古今中外听者的心弦拨动起来。生动的画面更可将抽象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直观可感。在教杨绛的散文《老王》时,学生初读课文感知了文中老王的善良与不幸之后,我设计了“走近老王”这一教学环节,在低沉婉转如泣如诉的《神秘园》音乐的感染下,当老王“伛着身子”提着鸡蛋和香油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时,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顿时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此时,我抓住发动时机,进一步让学生圈点赏析,于是学生理解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两个同样不幸而善良的人相互温暖、彼此关心的真情,体会到了他们用生命温暖生命、以善良体察善良、用管理局微弱的光亮照亮对方灰暗的的人格的高尚。紧接着,我又设计了“关注老王”这一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展示我们身边像老王一样遭遇不幸的人群(乞丐、失学儿童、灾区人民等),并配以背景音乐,在悲伤的乐曲中目睹着一幅幅让人同情的画面,许多学生和我一样潸然泪下。有了音乐和画面的感染,接下来进行仿句练习“假如我是__________就为他人_______________”时,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这都是情感共鸣后发自内心的呼声啊!“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与教材相关的音乐、画面好似神奇的桥梁,达成了“教材——老师——学生”情感交流,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魅力。三、广积素材,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之花。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形象、色彩、声音等多种素材,让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开辟多条思维通道,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执教《联想与想象训练》作文指导课时,为便于打开学生的思维,我在开课时选择了大量生动有趣又引人深思的素材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促进他们在课堂上自觉生成对联想与想象的探究及其实践渴求。导课阶段中的果蔬图、广告视频以及鸟巢图,都较好地发挥了这一作用,带领他们进入到联想和想象之境,回味联想与想象带来的乐趣与震撼。“经典回放”这一环节,我选择了《天上的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