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材说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国标本教材十一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2.进入情境,体会情感,并有感情朗读、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情感。教学过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师:(课件出示“杜甫”)同学们,杜甫是谁?你对大诗人杜甫有什么了解?生自由交流。2.师:的确,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写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生活,被后人称为“诗史”(课件出示),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理解诗题,了解背景。1.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试试看。2.生概括诗题,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把话说完整、准确。(杜甫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3.师:同学们看,(课件出示:生了解河南河北在哪,河南洛阳是诗人的家乡,可诗人听到家乡被收复的消息是在四川)4.师:杜甫为什么会在四川听到这个消息呢?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想知道吗?自己读读。(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唐朝曾经爆发过“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诗人杜甫的故乡洛阳也沦陷了,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乡,诗人也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他的故乡,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知道原因了吗?指名说。5.师:战乱使诗人整整在外颠沛流离了八年,八年以后,当他在四川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你说,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师: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三、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首诗,读之前请看清要求。(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第一遍放声读,读准字音,读通古诗;第二遍轻声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小声交流,还有不理解的,一会大班交流。)好,让我们捧起书,一边读,一边想。开始。2.师:同学们自读得很认真,谁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诗。(1-2位同学,读通,注意读音:衣裳、妻子、还乡、即、漫卷;读出节奏。)师:字音读准确了吗啊?刚才你这个字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会更好。3.师:那在这首诗中你有不理解的字词吗?大胆提出来。要解决以下字词的意思: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放歌、纵酒、青春、即4.师:同学们,诗中还有六个地名,(学生自己提到了其中一个也就让他们找出来)找出来,知道他们所在的省份吗?请对照地图看看。师:这些地名有什么联系呢?杜甫将从哪里出发,经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里?看看诗中有没有答案。4.师:同学们现在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自己试着说说诗的意思。(生试说)5.师:明白了诗意相信你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一起来读一遍。四、入境入情,体会诗意。1.师:读了这首诗,你能体会到诗人杜甫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吗?生答。1师:的确,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生平第一首快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边品读,一边感悟,一起体会诗人那激动高兴的心情。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师:谁先来把诗的一二两句读给大家听。听的同学有一项任务,请你边听边想,诗人听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样?指名读,指名回答。师:对啊,诗人高兴得(指大屏幕)生:涕泪满衣裳。师:对,诗人高兴得哭了,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堂堂大诗人此刻却泪流满面,泪洒衣裳。为何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吧。课件: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文解释】国家沦陷,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伤心。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