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教学反思《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一首古诗。引导学生熟读诗句,知道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粮食来之不易是教学难点;教育学生爱惜粮食是教学重点。课前我做了简单调查,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都读过、背过《锄禾》,但是古诗说的是什么,什么叫“锄禾”,几乎没有孩子知道。所以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生字,会背古诗,并且大致了解古诗内容,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体会珍惜粮食。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画的是谁?在干什么?用“我看到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概述图意。通过学生的观察后。“锄禾”的意思迎刃而解,不是把禾苗除掉,而是给禾苗锄草。这一过程中,顺带教学了生字“禾”。这一环节我以图导入,化解难点,同时步步紧扣,教学生字,主要是为了让课文引入这一环节更加扎实有效。学生看明白图意后,我先让孩子们读读诗,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字音不准这一环节我想告诉他们:会读不一定是正确的,我希望孩子们能依托一年级拼音生字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自己独立解决古诗的朗读问题。之后检测字词读音,再让孩子们朗读,效果就得到了体现:后者较前者读音更加准确,也更加流利了。在理解诗句意思时,我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不需要孩子通过字、词逐句分析,这是中段学生的要求,我只需要孩子们了解每句诗讲了什么就行。所以,课上前两句诗我通过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的脑海中有这么一幅“农民挥汗锄草”的画面,从而体会他们劳动的辛苦。课上,我从生字“午”入手,让孩子观察图片中的太阳,了解“午”指中午,教学生字的同时,图文结合,体会中午烈日炎炎下干活的艰辛,通过想象画面,朗读一二句诗。当然仅仅如此,学生很可能还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体会艰辛会仅仅浮于表层。所以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爷爷奶奶下地干活回来时的样子,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爷爷奶奶的辛苦,同时图片介绍农民一年四季在田间干活的情形,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明白爷爷奶奶在田间忙碌的目的,他们到底有多辛苦。通过这一环节的处理,农民的形象已经和自己爷爷奶奶田间忙碌的身影结合在了一起,孩子们感同身受,所以更加入情入境了。有了第一二句的铺垫,三四句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看着碗里的粮食,想象这是农民伯伯、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滴汗一滴汗的辛苦得来的,你吃不下的时候会想些什么?该怎么做?你想把这句诗说给谁听,告诉他什么?学生自读自悟,珍惜粮食的情感就自然流露了出来。当然,这节课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处理一二句时,体会农民辛苦和三四句珍惜粮食间的衔接不够自然,应该让孩子先明白农民们的辛苦劳作为的就是那一粒一粒的粮食,从而引出三四句的教学。其次,在教学生字时指导不到位,学生观察太少,动笔太少,课上应该把时间留给孩子,自己观察书写,最后教师要及时投影反馈,这样写字的指导教学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