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材把脉课堂2011版苏科版教材改编之后,我们有不少教师为了省事,还从网上拷贝一些老教材的课件,教案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殊不知,这已经偏离了新的教学大纲.这种错误我也犯过。2014年参加一个赛课活动,赛课题目是《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老实话,这是八上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起始课,真不知道怎么上..以前的教材要求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与方法,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为了让课堂足够精彩,我也上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这节课的课件和教学设计。参考这些资料,我设计成“学生做导游带领我一名外地游客来游玩镇江”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从而引出用方位角、标志物、经纬度等方式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这节课上得热热闹闹的,课后同组的听课老师说:“这节课给我感觉不像数学课,倒像地理课。”这一棍子把我打懵了,还好这仅仅是试讲,应该怎么上呢?同组的前辈给了我一个建议:“当你不知道课怎么上时,你再把教材好好研究一下。”于是,我又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研究教材。本节课通过描出台风中心位置移动的路径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为顺理成章地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做铺垫,并在“交流”中,设计了图形位置变化过程中相关数量的变化的讨论,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记录、描图等活动,感受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我列了一个提纲:1.回顾:在数轴上,如何描述一个点的位置?2.在平面内,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呢?先从已知的数学知识再让学生举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的例子呢?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在平面内,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多样的,一般需要两个数。即在直线上,可用数量(一个数)来描述物体(一个点)的位置;在平面上,可用数量(一对数)来描述物体(一个点)的位置。3.让学生经历在地图上描出台风“麦德姆”中心位置的移动路径的活动,知道数量的变化引起位置的变化,感受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用运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研究这些变化;4.通过解决本节“交流”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研究数量、位置变化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位置的变化影响数量的变化,会用变化的数量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按照这个思路上的一节课收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从这次的备课经历中,我吸取了一个教训:千万不要东拼西凑些别人的东西,首先要研究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根据教材的要求,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再来借鉴别人好的点子。正如黄厚忠老师在讲座中说的:“钻研教材是备好课的首要条件。只有充分了解大纲要求和编排意图,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才能做到对此了然于胸,水到渠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