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策略之三: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一个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就课堂上的教学评价,我作了以下一些探索。一、运用激励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励性言语评价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方式,目的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鼓起学生的力量和勇气,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因而课堂评价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及时、具体,而且要具有激励性。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举了手,并能声音响亮的读了一段话,教师及时给予了评价:“你很勇敢,能大胆的站起来读书,我们希望能经常听到你响亮的读书声。”“你的声音真好听,可以当播音员了,希望你继续努力。”课堂上教师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能力好、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二、运用幽默的评价语言,营造愉悦的评价气氛。幽默式的言语评价,指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的评价。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文中写到“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老师笑了笑说:“鸟儿,一会就飞出来了,是你吓出来的吧?”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该同学会心地轻轻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的幽默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调节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三、多种评价方式灵活、适时运用。1、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调动兴趣,增强效果。例如教师范读后,“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生1:听了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了桂林山的秀。生2:听了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这样的师生互动性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2、学生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突出主体,领悟情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能改变以往只有教师评价的倾向也确立了学生也是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本的把握。”学生与学生通过相互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及表达方法的真谛,最后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3、自我与他人的评价相结合,保持热情,明确方向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能促进其自我学习方式的改善,学习热情的保持,这样能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我。比如当一名学生的朗读比以前有进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你今天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呢?”学生自我评价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学生会从优点和不足两面进行评析,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激励使其树立了自信,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再如一堂课结束了,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契机,教师可问:“这节课你们学得怎么样?你们认为本节课中谁的表现最出色?”学生马上就会展开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既有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也有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四、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果是以阅读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价活动上;如果是以口语交际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说的活动上。至于在以某种技能为主的活动中,穿插其他技能的活动,教师就不宜占过多时间面面俱到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