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孩子有什么风险?情境一:读幼儿园的仁杰兴奋的跑来,拿了一张他的画作给你看。你很热烈的赞美说:「你画的这棵树真漂亮!」他一脸失望的回说:「这是精灵!不是树!」情境二:仁杰升上国中的第一天,数学老师为了检视班上同学在小学时代的基础,出了一张题目简单的考题做为诊断,结果仁杰考了九十分。发考卷时,老师特别鼓励了他一下:「仁杰,你很棒!考得不错!」请问:仁杰会很高兴吗?情境三:国中第一次英文段考结束,仁杰和文华都考了九十八分,同列班上最高分。老师发考卷时,对仁杰说:「你得九十八分!」但特别赞美文华:「哇!文华,你得九十八分耶!实在太棒了!」请问:老师心目中,是仁杰还是文华的英文能力比较好?文华知道自己和仁杰同分后,他会觉得是自己或仁杰的英文能力比较好?情境四:仁杰读高中了,他花了一学年的时间,非常专注的投入一项兼具信息科技、力学原理和环保功能的发明,作品完成后参加科学展览获奖。物理老师赞美他:「赞!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你这么努力、这么有毅力,难怪有这么好的成绩,继续加油!」请问:为什么仁杰听完赞美后,却感觉自己在发明方面的能力好像不够强?多数人喜欢被赞美,但赞美不见得有益情境一分析:父母若非学艺术,经常不知不觉采用写实主义(另译“现实主义”,简单而言,指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君注)的观点看待孩子的画作,想要赞美,却因错误诠释而引发失望。其实父母不必急着判断孩子画什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表达兴趣与好奇,并倾听孩子的解释,才是最佳赞美策略。情境二分析:仁杰知道考试题目是小学程度,自己应该考得好。受赞美时他会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能力期望不高,犹如我们问一个台大外文系的学生说:「TV代表什么意思?」他说:「电视。」我们说:「你好厉害!」一样,他会觉得我们把他当白痴。情境三分析:仁杰和文华(在英文领域)表现一样好,但老师只赞美文华,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实验显示,包括文华本人和旁观的同学都会判断:文华和仁杰相较之下,老师对文华的能力期望较低,所以老师对文华的表现颇为意外,特别给予赞美。老师的赞美暗示文华的英文能力逊于仁杰。情境四分析:老师极力赞美仁杰的努力而非能力,可是,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显示:较年幼的孩子(大约十岁以下)认为能力是后天的,努力愈多,能力就愈强,努力和能力之间呈现一个相互加乘的关系;但较年长的孩子(大约十岁以上)逐渐转而认为能力是先天的,努力愈多,代表能力愈不够强,努力和能力之间呈现一种相互补偿的关系。有些青少年(高中生最明显)喜欢躲起来用功读书,至于和同学相处时,则刻意表现一派轻松、非常不用功的样子,就是想营造「你看!我不必努力也能考高分,我的能力很强」的印象。所以,仁杰有可能推测:「老师认为我要花很多时间、很努力才可能有这种好的表现,可见我在科技发明方面的能力并不强。」仁杰的能力感若降低,将来投入这方面的努力也会降低,结果,老师赞美的立意良善却不知道事与愿违。仁杰若是幼儿园的学生,就可能欣然接受老师的赞美,并且更努力。「有感赞美」的三大策略诚恳是赞美的首要条件,不只表达出真心的欣赏,并且说得出具体的理由。礼貌的、例行的、仪式的或习惯性的赞美,也许有助于软化人际关系,但其内容通常不会被当真。此外,夸张的赞美让人感觉违反事实,抽象的赞美让人感觉空洞,都是一些无感的赞美。赞美孩子后天可改变的特性,例如努力、尝试的勇气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等,比赞美其固定的天赋更有帮助。但赞美努力时,要同时传达「能力是努力的结果」、「没有努力就不能把天赋发展成为能力」、「天才是九十九分的汗水与一分的灵感」等概念。事实上对个人成就而言,先天遗传与后天努力各占几分之几并不重要,两者同为必要条件,宛如水由两个氢和一个氧化合而成,缺一不可。能力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之主观知觉,但常不正确、不稳定。过度自信的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自卑的人会低估。个体通常透过人际比较或解决问题的经验来调整能力感,但人际比较通常极不稳定,只要换个比较对象或群体,成败就可能立刻倒反。所以,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