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开始——读《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有感袁歆媛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好多年头了,做一个阅读型、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每次想读几本书,不是被这样那样的事情忙得没了心情,就是被自我的惰性弄得没了激情。最近,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唐丽老师的《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感受颇多,收获不小,我有了在书中发现思想,发现快乐的幸福之旅。《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这本书,分为“美在工作探索实践有声有色”“美在交往分享智慧有情有义”“美在生活享受美好有滋有味”三个章节,在这三个章节中分别收录了唐老师的研究报告、教学案例、读书心得、听课小记、博客内容、生活随笔等,仔细阅读后,我发现其中很多内容都提到了“阅读”。唐老师一直秉承着“读书、读人、读生活”的阅读准则,践行阅读学习,提高阅读品质。她读书通常分浏览和精读两种方式,先看序言和后记,再查看目录。因为知晓了书的类型和内容要目,重拾相关书籍后慢慢精读、品读,遇到特别受用的还会经常回读,并写下心得和感悟。反思自己阅读的方式方法,跟唐老师有相似也有不同,我读书是这样的:拿到书的时候,根据题目先想想:这本书如果我写大概会是怎样的观点,会以怎样的思路展开。然后,看一下简单的介绍及序言等,如果介绍的主要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相同,章节的布局也没有新鲜之处,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不读或者只是粗略地翻看一下,反之就阅读。如果作者观点新颖,或者观点与自己接近但章节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有比自己深入、系统和完善之处,那就重点读那些体现出作者深入思考的章节。我读书的时候也是先看目录,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会让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因为,读书不仅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打思路,学会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带着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读书的时候,我发现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质,甚至是在和作者一起写作。这会让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独到之处,也帮我发现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这样读一本书,远远超过以普通方式读十本书获取的收益。读书的时候,我还习惯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阐述划上线或摘录下来,亦或是把自己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会不自然地有一些感悟,把它写下来非常重要。当养成这种习惯,我发现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另外,我相信很多老师都说过:“要让学生喜欢读书,首先自己要喜欢读书”这样的话,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热爱阅读,作为教师——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读了唐老师的书,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教师阅读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要克服困难挤出时间进行阅读很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是非常忙碌的,工作之余的时间并不多,再加上需要为家庭腾挪的时间,几乎就谈不上阅读了。没空阅读是大部分教师的现状。除了教科书、教辅书,他们可能不再看其他书籍,这是常见的事情。但这样的后果就是课堂上除了书本还是书本,虽不一定是照本宣科,但也会显得内容贫乏,对于现在接受了大量外界信息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够的。教师们看书要有一种“挤”的精神。读书如果成为一种习惯,要找出时间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很多人有随身带书的习惯,在不经意的等待时间里就可以翻上几页。习惯的力量也能让人觉得一天不看书就欠缺了什么,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找属于书本的时间。而事实上,我们教师也并不见得非要见缝插针才能找出时间。有些时候,没时间只是一个托辞,没有动力和毅力才是问题所在。二、看什么书要有所讲究,有所选择爱默生读书有三条实用准则: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喜欢的书。现在的出版物浩如烟海,要全部读完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必要。怎样选择读物对任何读书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作为教师,选择学科专业、教学策略和方法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阅读,对教学工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也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这些实用性强的读物。作为中小学教师,知识面宽一点,知识广博一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