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教育信条》笔记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者,主张以儿童的天性出发,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强调“做从中学”。他在《我的教育信条》里面分为五条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分别是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教材、教学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下面是我对文章一些片段的思考和感悟。“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教育其实从人一出生就开始了,只是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我们一般理解的教育无非是学校教育。其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家庭教育的成败影响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陈鹤琴在《家庭教育》写过,“不懂教育方法的父母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人生课堂,从小到大,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不管是有计划还是无计划,有意还是无意,孩子都在接受父母的教育。不管是什么形式,在什么时间,都是父母用自身的教育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正确的早期教育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唯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一个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便渐渐明白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段话中有两点。一点是和我们现实相对的说法,儿童是天生有能力的,而教育要做的是尊重儿童的天性,把它释放出来,而不是外在的压力,把一些东西灌输儿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得到死知识,并不是活用变成自己的能力。这种说法对我们来说真的新颖,杜威说“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外,教育便变成外在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中国的教育恰恰违背了这一原理,有一种说法,“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教育就是园丁在上面画画。儿童并不是白纸,他们有自己的天性,而现在中国的教育恰恰是破坏这一天性的过程。这种教育是强调书本,用压力强迫孩子去学习,从而产生厌学等不良影响。很多学生丢掉书本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比如就像我们,高中的历史知识很多都是死记硬背的,在脑中并没有形成具体生动的印象,在大学很多基本常识都已经忘记差不多了。而历史的学习离不开最基本的历史常识,这对我们学习历史是很不便的。这种“填鸭式”的方法没有使学生得到学习能力的培养,反而减弱了学习的积极性,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还有一点是教育即生活。一个孩子出生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儿童呀呀学语由于别人对他声音的反应,渐渐明白呀呀的声音的意思,呀呀的声音逐渐变成声音清晰的语言。教育来源于生活,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而现在教育脱离了生活,也就违背了教育本质的意义。教育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让孩子在这个现有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学会生存,和其他人一起享有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从而获得刚好的发展。“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这由不得让人想到了当今社会的政治教育,教科书里面充斥了各种道德和政治的说教,结果培养出的一大批缺乏基本道德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可以说是思想的奴隶,一个人没有自己完全的思想,又何来谈创新和发展。而社会道德由来的问题随之而来,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借保钓名义的打砸枪等犯罪事件,这些值得反思,社会发展程度越高,道德水平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