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秋词》)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七年级主备人张建军课时一课时参与者语文课题研究组成员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描写的都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作为诵读欣赏的三首古代诗词,表现了历代文人对不同季节的理解和感受,是对本单元主题的补充和深化,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1、读中理解诗词的意境,读中领悟诗词的韵味;2、了解诵读技巧,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自主理解,感知诗意;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领悟诗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蕴含的诗人情感,领会诗词的意蕴。2、培养阅读诗词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欣赏诗词的能力。学情分析对于古代诗词,学生接触的不少,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的认识,特别是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因此,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赏析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难点:感受诗词魅力,了解技巧,学习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预期结果情境导入目标引领1、情境导入: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有许多已经成为传达人类共同情感的经典。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积累的诗词名句中,有哪些是描写四季美景的呢?2、展示学习目标: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在诵读中理解诗词意境,体会诗人情怀。熟读成诵,能正确默写。1、调动积累:回忆有关描写四季美景的诗词名句,并积极展示。(如《咏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行》、《江雪》、等)2、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学会运用积累来正确地表情达意,同时进入学习情境,注重积累和运用;了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诗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背景感知诵读展示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及诗词创作背景。(师介绍背景:“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2、组织诵读诗词(自由读、指名读)1、生介绍三首诗词的作者,了解前两首诗词的背景。(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诗作于穆宗长庆三年,当时韩愈为吏部侍郎,诗是送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因其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员外”是为了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气息。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词风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本词是辛弃疾中年时代被排挤免官后,闲居在江西上饶农村时所作。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往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文长于说理,有《刘梦得文集》。2、诵读这三首古代诗词,整体感知诗词大意。1、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并了解三首古代诗词的相关写作背景,为学习这三首古代诗词扫除理解障碍,提供相应保障。2、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诵读来初步感知三首古代诗词的大意。指导诵读合作探究1、指导诵读: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强调停顿、重音等并进行示范诵读。2、出示合作探究题目: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主要描写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诗人如何评价这种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阕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下阕如何写场景的变化,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⑶《秋词》中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前人有何不同,他是如何证实自己的观点的?1、学生再读这三首古代诗词,并注意停顿和重音等。2、学生分组,由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