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激励性评价评价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激励性评价能让孩子充满信心。如何把激励性评价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一、尊重个体差异,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激励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适当、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为落后学生或学生学习中暂时落后的方面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例如:我有一位学生,通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在同学心中,甚至在她的心目中,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语言天赋极差的学生。为此,他上课几乎从不举手发言,与小组内同学合作表演他也很少参加,作文语句都写不通顺,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他都显得非常被动。直到学了《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我参加了他们小组的活动。在课堂上他在小组伙伴的鼓励下,表演了课文的情境对话。表演中虽然表情、语调需加以提醒,但对他来说,已经相当不简单!当时我高兴地举起他的手说:“大家瞧,他今天表演得多棒呀!看来只要勇敢地尝试,就一定会有进步!”其他同学也发出了赞叹声。这时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成功的喜悦。接下来的语文课里我常能看到她自信的笑容,她学语文的兴趣也在逐日提高。所以只要教师提供激励学生发展的反馈信息,使“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就可以为学生今后如何发挥强项提出宝贵的建议,也充分开发了儿童的发展潜能。2、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所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那些少数的优等生。而学习水平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同学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如果能够引导他们以自己和自己作比较,他们将会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前进的动力。使学生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3、消除自满心理教学评价中应避免“廉价的表扬”,对于较轻松的学生,频繁的激励式评价会使他们飘飘然不知所向,助长他们的自高自大的情绪。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和平日的学习表现,展开生生互评或自我评价。找缺点,寻不足,让“优生”心服口服,使他们真正看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激励他们精益求精,锦上添花。二、关注学习过程,让激励性评价属于孩子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当我们的孩子在积极提问和答问时,当他们大胆尝试时,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时,我都及时对这一切给予鼓励和肯定。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不管孩子最终表达出的结果怎样,过程中的那份肯定的激励的评价都会给他以成功的感觉。传统的教学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没有明确要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方面,也仅限于老师对学生的单项评价。总之,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真正为孩子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自由自主的、个性化的语文课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