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姓”学习,着重学习方式的建构郑桂华:程老师,您是语文教育的专家,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过研究与实践,记得您还出版过这方面的著作。您能不能谈谈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呢?程红兵: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农业社会主要是个别接受式学习,教育内容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文化价值观;教育规模很小,一位教师面对一名或数名学生。工业社会主要是集体接受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班级授课制,这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有相似之处,体现了“效率”的观念。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有两条路,其中一条是高效学习——提高人的学习速度,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郑桂华:是的,总的说来一句话——“研究性学习应时而生”。程红兵: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如此定义“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研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应该是第二个意义的延伸,即在广义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用以获取语文知识、领悟研究者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选择的权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学习是一种挑战。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探究的态度,通过研究发现规律。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否定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非是培养少数语文尖子,研究性学习也不是偏向于少数语文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课外活动,而是强调全员参与。应当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学习潜能。这种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研究性学习又使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尽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取得良好收获的可能性则是全体学生都具有的。郑桂华:程老师为我们厘清了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内涵,强调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三个特征——主体性、探究性和全员性。张老师,您多年来一直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您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哪些思考?张广录:“研究性学习”属于“知识建构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人类知识不但包括“明示知识”,还包括“默会知识”,真正的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起来的。这个建构的学习过程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性活动,绝不是靠教师片面灌输,学生被动听讲和记忆就能完成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