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教学返璞归真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年,就适逢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今,回忆起走过的这段课改之路,艰难却充满了成就感,因为我越来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也真切地明白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摒弃一切夺人眼球的形式主义,让学生真正在文字中品析、感悟,让语文课返璞归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圣“杜甫”的一首古诗,该诗的教学就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的一个明证。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它凝结着诗人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蓄积、志向的抒写。所以让学生通过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自然感受到诗歌中诗人饱含的情感就是最成功的诗歌教学。为了体现诗歌教学的返璞归真,我就以感悟诗情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一、呈现背景,选择恰当时机激情理解诗词,如果单凭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都有着一定的难度,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感悟诗人情感做铺垫。但是背景的呈现一定要在学生感悟情感有困难的时候再呈现。在这首诗中,学生感悟杜甫面临茅屋被吹破了的无奈,痛苦比较容易,但是当理解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时,不能体会出诗人盼望漫漫长夜赶紧结束的双关义。这时我就适时出示“安史之乱”带给作者深重灾难的背景资料,学生在了解这一背景之后,感悟到的不仅是作者盼望凄风冷雨的漫漫长夜赶紧结束,更期盼带给百姓痛苦生活的“漫漫长夜”赶紧结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就更深一层了。二、抓住诗象,在比较品评中悟情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笔天下寒士俱欢颜”,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很多诗人都具备的品质,为什么唯独杜甫被称为“诗圣”呢?学生不易理解。我就把白居易和杜甫进行比较,找出白居易的一首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把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一小节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先找出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进而让学生找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白居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自己在这么悲惨的现实中还能想到天下寒士,以及苍生百姓,甚至不顾及自己的生命,这样博大的胸襟才是“诗圣”的情怀。由此一步步地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处,情感教育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记得蔡明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堂永远是一种遗憾的完美。反思我的这节课,存在着几点不足:(一)太在意教师整节课的完整,忽视了学生课堂的精彩。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你从诗中读出了杜甫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字词说说你的理解”这个核心问题,让学生通过品析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都有较丰富的情感体检,发言的欲望比较强,很多答案超出了我的预设,“浪费”了我课堂上的时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当时我只能阻止了学生的发言。现在想想,课堂的精彩应该是学生的精彩,而绝非是教师的精彩。(二)备课时对文本的解读还缺乏广度和深度。这一点在前面一点中已经谈及,学生对杜甫情感的感悟超出了我的预设范围,再加上课堂应变能力还不是很强,以至于我在进行点评的时候缺乏了教师的自信,甚至有些点评还比较牵强僵硬。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带着缺憾,带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