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点亮学困生心中的迷灯所谓“学困生”是针对一些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而言,他们既不属于生理残疾儿童,又不属于智力障碍儿童,但就是难以适应正常教育环境,更不上常规教学进度,学业成绩显著低于普通儿童。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我觉得采用情感教育,用“爱”去感化“学困生”,是转化“学困生”有效的途径。一、与家长配合,悉心研究,把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用爱感化。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掌握学困症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形成原因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调查获悉学困症学生在学习方面大体表现有八差:即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差;计算能力差;思维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他们在学习生涯中与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跟不上大纲规定的教学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失败感、无能感、自卑感、乏味感等。造成学困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某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有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1、发掘闪光点,多鼓励。(1)在语言、行为训练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策略就是鼓励。能力再弱的孩子也有他的“闪光点”,从发现他们的优点入手,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不断强化其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不放过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微小的进步,只要是行为意义积极的,都可用“做得好”、“你真行”、“你真棒”等语言进行鼓励。比如在每一课的听写中,他基本上能写出,我经常在他的本子上写上“有进步!继续努力!你能行!”这样的话语来鼓励他,课后还要求家长协助重听写,回来老师再检查。(2)多创设成功的机会。对于语言发展特别迟滞的孩子,适当降低标准,使孩子有成功的机会,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会使孩子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当孩子获得点滴进步时,则可适当地夸大孩子的进步。因为孩子能有进步,对他来说是不容易的,老师的夸奖“进步真大”能调动孩子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使孩子期望自己能有更大的进步。比如我要求凡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诗文都要在老师面前背诵。开始时,他从不敢到老师和同学面前背。后来我特意等同学们都走了以后,鼓励他一个人到老师面前背,他虽然口齿不是很伶俐,但也居然能流利地背诵出来。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你看,不是背得很好吗?其实你比其他同学还要强,你能行!”我还在班上表扬了他。此后,每一课背诵的内容他都会及时到老师面前背,做到课课过关。2、集体环境的创设。创设各种游戏、活动环境,让其多参与。创设角色游戏、主题活动、春秋游等活动环境,为自闭症孩子提供语言学习、行为学习的机会。(1)游戏活动。用游戏法提高自闭症幼儿接受性语言能力,学习听懂指令并能执行。对自闭症孩子进行语言训练,必须从听懂话、理解别人的语言开始。游戏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贴近孩子生活的游戏可以为其创设一定的交流情境,激发其说话的愿望。如教《矛与盾》一课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也让张伟健参与课文剧的表演,模拟卖矛与盾的商人和围观的人,要求他扮演一个只是表现哈哈大笑表情的围观者,他也做到了,并赢得全体大家的掌声鼓励。(2)户外活动。带领其参与到户外各类活动中,创设和普通学生一起活动的机会。自闭症孩子的动作能力也不差,我们就每周安排一次大课间户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普通学生与他交流。老师也有意识地引导,把球踢到他的身边,当时他显得很紧张,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他勇敢地把球踢出去了,脸上显出了胜利的喜悦。还鼓励他参加每学期的春、秋游活动。由于父母常禁止孩子不能做什么,却没有告诉他可做什么,造成了他不敢参加外出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安排了几个负责任的会关心、爱护他的女同学和他一组,带着他去玩,家长也放心了。这样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参与的快乐与成功,不断地引导他去认识周围的事物,教他去表达看到、观察到的事物,这样促进行为导向及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取得成效。孩子的良好行为是长期积累养成的,不是朝夕就可以解决的。由于我期初制定了阶段性的目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施与耐心的辅导;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