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堂真正实现对生命的皈依【内容摘要】“生本教育实验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为此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生的真正发展为指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生本教育倡导者郭思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本,是课堂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教师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方面,理应成为构建生本化的政治课堂的有效注意点。本文就此浅谈一二,与各位同仁共勉。【关键词】政治课堂生本化生命的皈依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滚滚而来的今天,当教师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构建生本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实现对生命的皈依的必然要求。一、教师定位:转变“学生倾听教师”为“教师倾听学生”。李政淘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教师倾听学生叙说,既是知识交流,又是心灵的沟通,表现在教师对个体生命的关爱,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生本理论和新课标都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很有益处。也体现了教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及时的予以表扬。二、教学目标:从偏重于认知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时虽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贯彻生本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方面: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决不意味着可以不要这些基本知识。在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分类中,基础性的应该是了解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知识和要求,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对这些知识的分析、选择、判断和决策能力,提高主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等。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三、教学内容: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本化的内容取向。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教材活着,不是为现实生活活着,也不是为理想生活活着。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精英作为典型人物,与学生的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