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合作学习中快乐成长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马和小学尤利华《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启蒙阶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在孩子进入学校后,如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了老师们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渗入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进而更好地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全面发展。1、亲身实践,感受数学魅力。数学知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内化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会更迫切,进而加唤起学生强烈的的求知欲,同时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可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自主的、有选择的选用学具,并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比比谁的图案最美丽”的系列活动,教师不提具体要求,让学生再小组合作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并感受到自我成就的喜悦,且勇于探索图形间的无穷奥秘,同时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拼出各种不同图画,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逐渐形成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在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预先设计好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例如:“我长高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的一些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尝试着去测量,遇到困难后老师帮助加以纠正,然后学生再去进行测量。这样获得的方法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亲身经历,自我体验得到的。实践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在交流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充分感受数学魅力2、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热情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和激励,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将成功的体验作为一种潜在的、不竭的学习动力,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以求再次的成功、再次的喜悦,这对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自信心很重要。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创设了“购物”的问题情境:小刚先买了9瓶牛奶,后来又买来5瓶牛奶,现在一共有多少瓶牛奶?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列出算式“9+5”,然后让学生两人合作,用小棒代替牛奶,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同学们各抒已见,踊跃发言。有的说:“把5分成1和4,9和1凑成10,10加上4等于14。”有的说:“把9分成5和4,5和5凑成10,10加4等于14。”还有的说:“只要将一个加数分成两个数,有一个数与另一个数能凑成10,再进行计算。”虽说得不太清楚,但孩子们通过独立操作,动手实践,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算法策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本课还设计了“8+6,7+4,6+5,5+7,4+8”等习题,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凑十法自己“创造”出8加几,7加几,6加几,5加几,4加几的算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适当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让他们乐于智力冒险,小步前进,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成功。再加上教师为学生精彩回答、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