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来自于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以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方式描写了祖国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学会背诵。2、学会本课生字表中的10个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词语只读不写;并且根据相应的文本环境去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学会用“流连忘返“造句。3、让孩子通过文本的阅读认识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体会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让孩子通过文本的阅读认识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体会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庐山,说到庐山咱们同学对它有哪些而了解?(课件出示庐山风景。由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概况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2、教师相机总结(引用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板书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庐山的云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庐山的情况。】(二)整体感知,理解词语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这课的生字新词,争取把它们都读对,争取把每句话都能读通顺。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同学。2.【出示投影:课后的八个四字成语】同学互相质疑:在这些词语中,有哪个词你不太懂?师生共同解疑。【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扫清词语的障碍,为理解课文内容,体验庐山云雾给人带来的如梦如幻的奇妙感受打好基础。】3.刚才同学们读得都特别认真,老师发现这个词语很多同学都没有读准。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几个字:【出示投影】(1)弥漫:注意这个字的声母是“m”。(2)漂:如果放在句子中还能读对吗?在课文中还有一个“飘”字是风字部,你读读这句话。【课件: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彩。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小结:看来,漂浮在水面要用“三点水”的漂,而“随风飘荡”就是“风字部”的飘。【在这个环节有两个任务:一是纠正读音、二是进行形近字的比较,从字义的角度进行辨析,加强学生理解。我个人认为形近字的辨析是十分重要,孩子们在日常表达中会经常出现形近字混淆或者是音近字混用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在初读环节中安排让学生找出容易读错、写错、用混的字词。】(三)感情朗读,体会特点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2、默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的这两个特点,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相关词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完成自学后,在小组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3、全班交流:·喜欢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1)哪个自然段描写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第二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个自然段。什么是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2)那位同学愿意结合这个段落里的词语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