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舟学会分享啦案例描述:新学期,我们要求小朋友带各种玩具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玩。小朋友和家长都很配合,每天小朋友都能拿着自己或别人的玩具玩得很开心。经过一些天,我们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并在班上定了一个规定: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但在玩别人的玩具的时候,一定要先征求别人的同意(规则的形成和内化,是由于自然生活的必要而不是目标计划的落实)。场景一:班上有一个十分爱惜自己玩具又很“鬼”的男孩——舟舟。他把玩具带到幼儿园,自己不玩的时候,每次都很小心地放在自己的柜子里面,并用柜子中的其它物品将玩具遮起来。他总是强调:“我的玩具不给他们玩,要是弄坏了,回家妈妈会骂的。”可是当他看到别人带的奥特曼和小汽车时,就特别的羡慕。于是藏好了自己的玩具,舟舟就很不客气地拿别人的玩具玩。如果别的小朋友要玩自己的玩具而他还没有玩够,他就是不松手,并大声说:“给我玩一下嘛。小朋友不好那么小气的,老师说小朋友要大方的。”(小孩子常常会有这种利用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的“投机”行为)如果小朋友真的大方还好,如果碰到真是“小气”的,就要发生纠纷了。场景二:一次饭后休息,唐毅拿了奥特曼在玩。舟舟看见了,搬小椅子坐到唐毅的身边,眼睛盯着奥特曼。开始他只是说说、指指,过了一会儿,他忍不住用手去拿,唐毅让了一下,舟舟“蹭”地站起来,双手紧紧地拽着奥特曼的一条腿,用劲往自己怀里拉,被他一拉一拽,奥特曼的腿掉了。小朋友纷纷来报告,他见了把掉下的腿塞到唐毅的手中,自己搬着小椅子坐到别处去了。(由于缺乏正确的交往方式,小孩常常会争抢同一个喜爱的玩具,也由于“抢夺”造成了玩具的损坏,但又害怕老师的批评,就把责任推给了别人,自己“躲”起来。)作为老师,我一直都在观察他的行为,但并没有马上进行解决(这不是忽视,而是要多一些了解,并尽量让规则发挥作用,让孩子的行为得到其自然后果)。时间长了,舟舟发现每次争抢的时候自己都是失败者,一方面自己一个人力量小,争抢不过;另一方面因为别的小朋友都开始躲着他。小朋友报告:“他没有问我们同不同意就玩我们的玩具!”最后他要玩什么玩具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就会飞快地抢过去,把玩具抱在怀里,不肯给他,并且躲着他,不和他一起玩(这是群体依据共同建立的规范对不遵守规则的惩罚)。舟舟很委屈,含着眼泪跑到老师那里去倾诉:“老师,他们都不跟我玩。”(小孩子有点“恶人先告状”的味道;教师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一点都不奇怪,好像早就知道了一切,“是嘛,那为什么呢?”(先不论是非)。舟舟嘟着嘴巴不回答。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我给你想个办法,下次你要玩别人的玩具的时候呢,先要跟别人商量,商量好了,别人就会跟你玩了。这个办法一定很管用的,要记住哦!”(坚持正面教育,从幼儿的问题和需要出发,使规则成为幼儿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工具,而不是单纯讲道理。同时,教师只提供工具策略,问题却还是要幼儿自己去解决)舟舟扭着自己的手,似乎明白,又似乎茫然。教师看了看他,摸了摸他的头发,笑了笑,就去别的地方了。后来,舟舟要玩别人玩具的时候,不再那么理直气壮了。有时候会忍着不去动别人的玩具,而是事先征求一下:“让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好吗?”碰到爽快的,就给了;碰到不那么爽快的,就要碰钉子,或者讲条件:“那我们换着玩。你可以玩我的玩具,我也可以玩你的玩具。”这时候舟舟就会很犹豫,考虑半天,有时候就算了;有时候也会忍痛割爱,可是玩了一会儿,老是惦记着自己的玩具,赶快又换回来。有时候他忘记了要问,小朋友要夺回的时候他才想起来,就很可怜又小心地恳求说:“让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好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被全班小朋友孤立起来的感受实在不好受。慢慢地,又过了一段时间,舟舟不再把玩具藏在柜子里了,愿意和别人商量、换着玩了。这是一个痛苦又漫长的过程,可是没有法子呀,只有舍鱼而取熊掌。场景三:有一次,舟舟的爷爷给他买了一盒围棋。早晨到了幼儿园,和教师问过好后,舟舟就自己坐在教室的位置上摆弄了起来。玩了一会儿我悄悄地走过去,很感兴趣地对他说:“你的围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