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演讲稿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南华大学船山学院2014级会计四班张湘悦大家好。我是船山学院会计四班的张湘悦,很荣幸今天能在此和大家分享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成果。在下见识浅薄,多有不足,还望大家海涵。首先,请大家看这两张幻照片。大家应该对照片中的这两位人物都有一定的了解:一位是满清的慈禧太后,另一位是日本的明治天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西太后穿着旗装,而明治天皇穿着西式军服。天皇剪去发髻,换上西装是受了“明治维新三杰”中铁血宰相大久保利通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当时在日本震惊朝野,但正由于他俩的以身作则,近代西方生活方式才能在日本得以推广。反观慈禧太后。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议减去辫子以适应工厂工作,但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强烈抵制,她认为辫子是不能废的祖宗之法。剪辫易服是民国才得以推广的。在社会风俗方面,大概可以总结为。日本自上而下接受西方文化而图变;而满清却在某种程度上拒绝近代化。在外交方面,两国的反应也较为不同。英国设计师在东京设计了一座意式公馆,名为“鹿鸣馆”,日本外务卿井上馨主持了开馆仪式。鹿鸣馆名称出自诗经《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日本人取“鹿鸣,燕群臣嘉宾也”之义而命名,意即迎宾会客之所。并把一些和外国人交际的机构移到里面。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曾于此举办了盛大的化妆舞会,从而开启了所谓的“鹿鸣馆外交时代”。而中国的情况却大为不同。清朝的第一位驻外使节名叫郭嵩焘,湖南湘阴人。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驻英法大使,被英国人誉为“所见最有教养的东方人”。但他一系列被西方盛赞的寻常礼节却被副手和国人诬陷为对天朝的大不敬。几年后他因为国内舆论压力过大辞官回第1页共6页乡,回到湖南的路上还一路被乡人骂为“洋奴”等。李鸿章为他请求谥号却被皇帝驳回,光景甚为凄凉。在外交方面,大概可总结为日本政府在积极主动的面对,而清廷在消极被动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创办了大量的企业。幻灯片里展示的就是洋务派创办的一些企业。其中,航运业近代在中日两国都是紧接着军事工业而着手发展的部门。而棉纺织业是前期遭受外商挤压的生产典型的大众消费品的部门。这两个部门都是反映两国工业发展差距的较为典型的部门。于是我们就从航运业和棉纺织业来对比分析两国的近代工业。下面我们来看看两国在航运业方面的不同应对方式,首先是洋务派。1873年1月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所创的官督商办的近代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出现,立即引起一向行走江海各线的外国航业的嫉妒和反对。每当轮船招商局的轮船在江海行驶时,外国轮船公司便在同时的同一航线上将运费减去一半乃至2/3甚至更低,企图用跌价竞争的办法把招商局扼杀在摇篮里。从1873年到1877年,在剧烈的竞争中,招商局依靠漕运专利,官款协济和国内商人的广泛支持,勉强维持下来。1877年轮船招商局拥有的固定资产超过了当时任何一家在华的外国轮船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以为从此可以打破外资轮船公司的垄断局面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在招商局情况日见好转的条件下,为了避免同外国轮船的竞争,1877年,李鸿章指使太古等人在国内主要航线上与良家大型外国轮船公司订立了“齐价合同”,以排挤其他轮船公司参与竞争。从此,招商局“增减运价”,推行航线,悉受洋商操纵,我国商帮大受“运送迂缓,运送奇贵之苦”。这样,不仅招商局的事业受到限制,更为主要的是民族资本的活动因此项垄断合同而受到扼杀和阻止。下面我们来看下日本明治政府在航运方面的应对。日本在1873年11月成立内务省,日本的海运业就是在这以后发展起来的。第2页共6页这时明治政府领导层认识到在关税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发展海运业不仅有助于收复商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代替保护关税的作用;而当时半官半民的邮便汽船会社经营不振。因此,明治政府主张在殖产兴业期间大力扶植海运业,并根据大久保利通的建议,选了三菱商会作为扶植的重点。1875年6月,日本半官半民邮便汽船会社宣告解散。政府用32万元购买该公司的18艘轮船并无偿地拨给了三菱商会。同年九月把委托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