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源头中国的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作为表现方式的一门艺术,我们要认识和理解书法,首先必须了解汉字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特别是书法的早期发展,实际上是与汉字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关于汉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问题文字学界有不同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把汉字归功于仓颉的创造,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仓颉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蹄迹,于是创造了文字。传说仓颉创造了文字之后天雨栗,鬼夜哭,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走出了蒙昧,迎来了文明的曙光。仓颉造字固然只是传说而根具现代学者的研究,原始社会晚期的岩画,陶器等上面的符号都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有联系。考古研究发现,汉字是先民根据自然事物、人类自身以及生活用具等各种形象加以概括归纳而创作并确认的。可以说,汉字从一诞生开始便是自然物象与人类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先民观察,提炼和模拟事物特征的才能与智慧。正因如此,对汉字的书写同时也是一种创造能力的体现,而正是汉字书写能够发展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代,汉字获得了一个显著的发展,也为书法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商代社会崇拜祖先,信仰鬼神。占卜和祭祀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人们对于狩猎、战争、农事,天气等内容都要预先占卜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巫师利用乌龟的壳或牛、鹿等动物的腿骨进行占卜,再将问卜的结果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人们称为甲骨文,又叫卜辞。作为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甲骨文的内容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其文字则堪称是中国最早的书法遗迹。发现单字5000个,能辨认的有2000个,甲骨文字保留较多的象形和图画因素,具有原始和天真的美感。文字书写或雄壮严谨或秀逸多姿,或工整安详或草率随意。对于商代人来说,书写刻划文字是一件严肃而庄重的事情所以保存至今的甲骨文中可以清楚感受到当时的人对这项活动的认真和虔诚,,有些刻划好的甲骨还要在字迹里填上朱。甲骨文的出土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启发和借鉴来源,20世纪以后,法家才用甲骨文进行发挥,使这古老的文字又焕发除了新的活力。多姿多彩的大篆从商代后期开始到战国晚期近千年间,汉字和书法都取得了极大地发展,不仅文字的应用,以及载体,材质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拓展,书写技巧与风格也进一步走向成熟,后世将这一时期的字体统称为大篆。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制造的繁荣阶段,当时的统治阶层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富有铸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商周的青铜器品种样式繁多,分为礼器、乐器,兵器以及生活用具等。遇到大的庆典活动统治者不仅要铸造专门的器物并且往往还要在器物上刻铸相应的铭文以记述战争,赏赐,祭祀等事件后人将这类铭文统称为金文或钟鼎文。晒带的青铜器铭文一般字数较少有的只是简单地族徽或人名进入西周以后铜器铭文小字数很快增多例如大盂鼎,毛公鼎,上面的铭文字数长达百字,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的字形结构比甲骨文更加完善和复杂,由于铸造的关系金文的点画更加圆润饱满,布局则均衡稳妥,同时书写与铸造技巧也十分精湛,由于这些器物大都用于庄重的场合所以铭文也多具有雍容典雅的风格气息。值得指出的是,在当时使用文字与熟悉礼制、音乐、骑射一样都是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官方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这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显著地推动作用,所以尽管青铜器铭文的制作要经过书写刻划和铸造等多到工序才能完成,但最终的效果仍然保留了明显的书写痕迹乃至书写这的个人风格。秦国书迹中最著名的作品首推“石鼓文”,记载的是十首记述秦王田猎活动,歌颂其功绩的四言诗因镌刻在十块鼓型花岗岩上而得名。石鼓文的笔画均匀流畅笔力劲健,字形结构端庄均衡,体式稳妥,表现出一种典雅雍容的风范,充分展示的作者深厚的技巧功力,以及成熟的审美修养,从而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整饬(饬chi\)端庄的小篆秦国扫灭六国,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朝,秦始皇在建国之后立即颁布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废除与秦国的字体不相符合的六国字体,将原有的秦国字体加以规范整理,作为新的标准字体,后人将秦国统一后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又叫秦篆。而将之前的所有字体统称为大篆。据史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