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有谁能说出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端午、中秋)(大屏展示诗句)刚才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有同学能说出端午的由来吗?(为了纪念屈原)(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湘西的端午民俗。板书课题:1.纪念屈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二、简介作者:(请学生借助手里的资料介绍)关于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一生共著有短篇小说二百余篇,中长篇小说十余部,近三百万字,代表作: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三、检查预习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蘸zhàn峒dòng鹳ɡuàn泅水qiú2.解释下列词语伶俐:聪明,灵活呐喊:大声喊叫助威。吊脚楼:(见课文注释)四、研习课文1.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后,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课文介绍的湘西端午习俗有哪几种在我们家乡没有?(课文写到的湘西端午习俗有: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赶鸭子。我们这一带的端午习俗有:吃粽子、吃咸鸭蛋、吃鱼吃肉、系五彩线、戴小铃铛、插艾蒲等等;2.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照怎样的写作思路展开的?顺序是什么?思路: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顺序:时间顺序3.(1)第一段描述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主要写了哪三个场面?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舟、胜利者领赏(2)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参与活动高,从3个“莫不”“任何”、2个“全”可以感受到。这样写为下文写龙舟比赛营造热闹气氛并设置悬念。4.分析赛龙舟的场面。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讨论。(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节日赛龙舟的气氛的?(分3个小组找出写的内容)共三个场面:河边看划船(习俗、人数、划船的起止地点),河上赛龙舟(赛前准备、赛手配置分工、龙舟竞赛的盛况),胜利者领赏(领赏、庆贺)(3)龙舟竞渡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充分,“数天以前”“早”“进退”···所谓充分,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早”一个是“实”。“进退”一词,能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受,眼前似乎呈现出选手认真训练的情景来。用词很逼真,有现场感,让人对场面隐隐产生期待。(4)作者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竞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的?①写了哪些人?主要从哪些方面写的?(外貌、动作描写)桨手:持、划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锣鼓手:敲打、调理外貌、动作描写刻画出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突出了桨手团结合作、奋力拼搏的精神。②哪句话写出比赛场面的热烈?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描写]③哪句话是作者的联想?水战擂鼓的情形(虚写)都是从听觉的角度入手,来写竞渡激烈的非凡的场面。主要从动作、外貌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巧用联想、虚实结合来写。(5)赛龙舟后,得胜队有哪些奖励?(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放500响鞭炮表示庆贺)(6)写优胜者领赏的文字中,作者连续运用了六个“一”,从全文看,“一”字就更多了,有十多处。如此热闹、喧腾、万人空巷的场面,“一”字究竟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举例谈谈。示例一:“凡是把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