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实验学校七年级信息教学案课题:数据处理与统计主备:李季生课型:新授审核:七年级信息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式、函数、地址、数据引用的含义;熟练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应用;学会使用“自动填充”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尝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重点难点】1、公式、函数和自动填充的方法。2、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和应用。【教学策略与手段】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演示“如何用Excel来对8.22、8.23和8.24这三天的奖牌情况做个数据处理”,让大家先来见识一下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二)师生回顾,知识铺垫教师:前面学习过有关Excel的基本知识,如窗口界面(尤其是编辑栏)、单元格地址。重点提出:1编辑栏:输入公式的地方。2单元格地址:列号和行号,如A1。学生:复习单元格地址的组成。(三)任务驱动,学习新知任务一在A1单元格中输入:10*2+3,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学生:学生启动Excel2000,按要求进行操作,观察结果有何不同。教师:计算结果不同,关键在于代数式不相同,多了一个“=”号。强调公式是以等号开始的代数式。学生:理解Excel中有关公式的基础知识。任务二打开“初一年级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xls”,计算出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学生:以F3单元格为例,输入:=8+4+12+7,显示结果,看此结果与口算结果是否一致。教师:我来做个小变动。以B3单元格为例,将8改为9,观察结果有没有变化?为什么结果没能根据数值的变化而自动更正呢?学生:更改B3中数值,发现结果不变,积极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原因在于公式中,只引用了单元格数值,没引用单元格地址,以F3单元格为例,输入:=B3+C3+D3+E3,更改数值后计算结果自动更正。学生:观看教师操作,模仿练习,以类似方法计算F4单元格结果。教师:其它各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你都是用同样的方法一一录入吗?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大家试试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实践学习2中有关空心十字架和实心十字架的内容。教师演示将鼠标放到F3单元格右下角,鼠标变为实心十字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任务三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总人数。学生:计算一班参加各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以B12为例,输入:=B3+B4+B5+B6+B7+B8+B9+B10+B11,其它班级还是这样。学校网址:zjshiyxx.zje.net.cn1镇江实验学校七年级信息教学案教师:输入这样一长串代数式,容易发生遗漏和输入错误,同学们想不想学会更快捷和准确的方法呢?学会“函数”可以实现此目的。教师举例介绍几个常用函数:如SUM()求和。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模仿运用“函数”,最后用“自动填充”的方法完成其它班级总人数的计算。任务四计算各个兴趣小组总人数占年级总人数的比例。学生:以G3单元格为例,输入:=F3/F12,之后用“自动填充”一直拖到F12,发现出现错误信息提示,得不到正确的计算结果,思考这是怎么回事?教师:分析“#DIV/0!”的含义:分母为0无意义。以G4为例,分析公式中的问题,发现此公式中分母为F13,F13单元格中无数值。但是本题中要求分母全部是F12,始终保持不变怎样能保持分母不变呢?讲解单元格的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和使用方法。绝对引用要求在行号和列号前都加上$。教师演示操作,突破难点。学生:观察操作,认真思考,模仿操作。(四)延伸拓展,解决问题教师:教师口述教材P83探究学习中有关“棋盘上的麦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国王需要拿出多少麦粒?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学生答案不一定对)。打开“棋盘上的麦粒.xls”,计算国王需要拿出多少麦粒?教师提示Excel中Power(a,b)函数的功能。(五)课堂小结及评价1、本课小结:(1)公式、函数和自动填充的应用;(2)单元格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和应用。2、评价:(1)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限制,要根据具体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2)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是难点,同学们在运用时要正确分析,合理选用。教后感:学校网址:zjshiyxx.zje.net.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