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年会学习汇报材料陈辉2013年11月28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五届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年会。在这次年会上,我们主要聆听了冯恩洪、卢家楣两位德育理论专家和张秀丽、凌俊、田丽霞三位一线德育工作者的报告。通过仔细倾听这五位专家的报告,对德育工作有了更新更深刻的体会,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五位专家历时两天半,用深厚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案例为我们做了非常精彩和细致的讲解。现对大家做出如下汇报。一、《创造适合学生的德育》——冯恩洪教授整场讲座上,冯教授以67岁的高龄,不用讲稿,课件也极其简洁,甚至是一直站着,激情处手舞足蹈,且说出的话条理清晰、字字玑珠。他那具有亲和力及深含哲理的讲座始终让会场充满了令人愉悦的气氛,掌声、笑声此起彼伏。在他睿智的教育故事及不凡经历中,我深深感受到其对教育事业无悔的执着、澎湃的激情。他讲到“中国的课堂生病了”,列举今年11月19日上午,北京电视台台长王晓东患肝癌去世,接着20日下午,相声演员郭德纲贴出一首七言绝句,讽刺称死者是因果报应,并配上了一张双喜的图,最后用美国教育家的话“教育被一群出土文物把持着”结尾,听后心情久久难以平复。道,是本源性、规律性的东西。冯恩洪教授在做报告时玩笑式的提及到了“道”的作用:中国有武术,韩国有跆拳道;中国有茶艺,日本叫茶道,一个字的区别,跆拳道和茶道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意味和人生思索,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更加深远。而中国的武术只是具体的技巧,中国的茶艺只是闲暇时艺术的享受,影响力反而不大。把“道”的理念引入到德育教育中,就是说我们的德育工作当下过多的注重具体的操作而忽视了对德育工作理念的研究和发展,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卢家楣)”。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应当更新什么理念呢?几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研究的领域给我们做了一些导引性的思考。1、一切德育问题的根源在课堂。冯恩洪教授认为课堂学生的感受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性质。学生在课堂里或是享受学习或是忍受枯燥(中国厌学人数5000万,是澳大利亚人口2.5倍),如果学生大部分都能来享受学习的快乐,那么德育工作就会很轻松。由此他提出“要建设让每个有差异的学生都能享受能听懂的课堂”。如何让学生都能听得懂?冯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度哪个更重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会重点考虑教学进度,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教学标准,但冯教授认为,合适比标准更重要。学生的教材是一样的,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面对具体的学生,课堂教材的使用应当体现合适,教师的教法应当走进合适,让学生在合适的课堂上能够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在合适中带领学生解决书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解决好了,问题学生就少了,学生听得懂了,德育也就好办了。在此,冯教授给出了卓越课堂的标准:“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小组是能力的平台,展示是生成的关键,导学是教师的水平”。小组人数宜控制在3-6人。他举出黄色、色情在英语单词中是blue(蓝色)而非yellow来说明备课的深度、用“为什么司马光没有慌”、“花木兰没有洗脚吗”等强调课堂生成与教育机智。同时,冯教授也提出,在我们的课堂外,应当建设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就是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二课堂是发掘学生潜力的平台,没有第二课堂就会千花一视、千人一面,构建第二课堂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从而把枯燥的知识鲜活起来。冯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上海某中学学生在课余做研究的具体成果,这些成果涵盖各个学科并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无独有偶,全国十佳班主任、石家庄42中的田丽霞老师也讲到了42中所组织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长达四百米的围墙上艺术涂鸦的案例,由此即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学生思维更多的集中在学校,分散了问题学生的精力,避免了更多问题的产生。冯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创造适合学生的德育,具体包括:构建具有生命温度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帮助学生积累改革积极的情感,我们的伦理谈话。由此避免出现在德育工作中想“什么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