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路小学(语文)学科第(七)册教案主备教师:何君课题:2、但愿人长久课型:讲授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六自然段。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准备:1课文的配乐朗读磁带2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2扫除预习时的生字词障碍,课堂上指导“隐、睁、悲”三字的书写。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初步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学们还记得吗(背诵)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中秋佳节了,大家以前都是怎么过中秋的?(学生说)我们常说中秋节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人圆月圆,多么幸福。打开课本,看看课文中人们是怎样欢度中秋的读第二节:(指名读)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2引入苏轼:可苏轼却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说说苏轼这是的感受吗?(孤独、伤心,思念)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哪!课前,我请大家查找苏轼的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交流资料,了解苏轼其人)3引入课题:课文中说,苏轼是文学家。苏轼的父亲和唯一的弟弟苏辙也是文学家。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其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000年前,和苏轼共度中秋。(指读课题)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我们现在知道这句话的出自——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读课题)1中华路小学(语文)学科第(七)册教案主备教师:何君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读课文2、3遍)2检查生字词(一)做官品尝观赏屈指算来眼睁睁虽然十全十美有隐有现(二)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苏轼苏辙形影不离手足情深皓月当空渐渐西沉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解释:手足情深(亲兄弟的感情深厚)、形影不离(形体和影子不能分离,形容彼此关系亲密)、宽慰(因为得到安慰而宽心)3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这些词。4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刚才读这些词语的感情放进去读。读读体会体会,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度过这个中秋节的?把表示他心情的词语划下来,读完一遍以后,把这些关键的词语再读读,想想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心情,(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指导交流,说清楚苏轼心情的变化,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为什么会变化)5小结: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6根据这样的情感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几部分?下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味他细腻的情感。三、指导生字书写“隐、睁、悲”三字的书写。(板书,田字格)四、课堂作业1习字册2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3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过程:一.线索提携,回顾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二.读悟“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1.抓“心绪不宁”,理清脉络师:先请大家读读课文2、3小节。想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自由读)生: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2中华路小学(语文)学科第(七)册教案主备教师:何君2.抓“心绪不宁”,品悟原因简介:苏轼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疼爱他,妻子关心他,弟弟尊敬他。但是,母亲在他2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