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东汉末年政权名存实亡,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势力,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具有北方、江东、四川等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曹操、诸葛亮,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成语典故,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讲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分析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提问法、讲述法、归纳总结发等。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曹操、诸葛亮的资料和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同学们,听了这首非常熟悉的旋律,猜一猜它是以下哪部电视剧的的主题曲?(生回答)。在剧中出现一些英雄人物令人钦佩,那么你印象深刻的英雄是谁呢?(生回答)。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段历史的天空,看看当时历史的发展局面。(出示课题)下面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内容重点把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二、讲授新知官渡之战1、师提问这次战役发生之前的局势如何?(生回答)。曹操写的诗《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反映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为曹操为什么统一北方埋下伏笔。(出示课件)2、人民渴望战争早日结束,实现北方统一,在黄河中下游有两支重要的军阀,我们看一下,是那两支?(出示课件,生进行回答)。他们都想统一北方,谁能完成这一重任呢?为此双方进行历史上著名的一战—官渡之战。3、(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课文中对该战役略有介绍,在战前双方力量对比如何,又是怎样做的呢?(生回答)袁绍不听谋士许攸的建议,一意孤行,骄傲轻敌;曹操招贤纳士,任人唯贤。之前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不听从,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营,献计与曹。那么曹操听从了没有,采纳1什么计策?(生答:火烧乌巢)4、火烧乌巢是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关键。之后袁军军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消灭袁的残余势力,207年他统一了北方。(出示课件:统一北方)5、这一战役有何影响呢(生回答)6、曹操不仅统一北方,更想统一全国,,同学们学过他的一首诗《龟虽寿》足以说明,那句话最能体现出来?(出示课件,生齐读)赤壁之战1、曹操要想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在他统一北方的同时南方局势如何呢?(出示课件,生回答)为此曹操要挥师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在赤壁展开决战。2、207年曹操统一北方,这时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迅速发展起来,关键在于起用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请一位同学来讲述一下(出示课件,生讲故事)3、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提出他的对策《隆中对》实现三分天下,诸葛亮怎样分析的?(生回答)4、为了刘备甚至为了后主刘禅诸葛亮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学们记住这个成语。(出示课件)5、为了能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诸葛亮建议孙权刘备联盟,双方组成以周瑜为主帅的联军,共同抗曹。(出示课件:赤壁之战示意图)6、战前诸葛亮做了充分准备,比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这些典故同学们都知道,哪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是怎么回事(生回答)。借东风是因为诸葛亮懂得星相、天气气候的变化,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预报出现偏东风的时间。正因如此出现了有一历史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7、赤壁之战中双方力量对比如何,曹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