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专题教学——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提升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章钦212003背景:二轮复习,时间短暂,关键是要突出重点,对学生容易迷惑或容易出错的那些考点,解析突破,重锤猛敲。同时要注意区别于一轮复习,必须地舍弃面面俱到大小兼济的备考模式,从二轮复习的最薄弱处入手,突出重点,对学科专题中的那些老大难问题,分解详析,对点训练。本课以试卷评讲为抓手,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训练为主要手段,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过程与方法以试卷评讲为抓手,以训练为主要手段,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讨论”贯穿全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全过程参与,使其得到地理能力的提升,培养其地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中拥有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2.从试题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3.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4.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5.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6.从试题答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教学难点1.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2.良好的审题习惯。3.掌握适当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解读方法。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展示、画简图讲解、课堂讨论、突破训练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教学设想高三进入二轮复习阶段,是一个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解题训练成为常态。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基础性试题逐渐被灵活多变的能力型试题所取代,因而讲评课与复习课相结合嵌入微专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使课堂活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教学过程一、简介本次作业情况,公布参考答案。学生比对、订正。二、重点评讲,难点突破(学生为主体讨论,教师为主导,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讨论第1、2题中切入点(教师提醒、学生讨论)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和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例题: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日6时40分左右,嫦娥五号测试飞行器在内蒙古预定区域顺利着陆。图1为着陆时地球在公1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①~④为二分二至)1.图1中,当地球公转位置A.由①到④时,公转速度先快后慢B.由④到③时,南京昼长夜短C.由③到②时,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渐大D.由②到①时,西风带总体南移。2.图2中B点的区时是A.11月1日0时20分B.10月31日23时40分C.11月1日12时20分D.l0月31日12时40分。这题的难度较大,学生少有人能解答,教师作适当指导,学画辅助线,找到关键点,可以让他们深入讨论后派出代表,上台演示其演算过程。(二)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审材料-析图像-读设问-提信息-解题意-调原理-找关键)。例题:图3为四种区域等值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3中属于南半球的区域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地山脉位于北美东海岸B.②处寒流仅分布在大陆西岸C.③地雨区主要出现在M侧D.④地三条等值线数值相同(三)从试题设问中和从地理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例题:珊瑚礁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地质和海底地貌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风向也会影响珊瑚礁的形态。图4为“某海域珊瑚礁群的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5.下列有关影响珊瑚礁形成因素的判断,最合理的是A.珊瑚礁的走向大致与盛行风向接近B.珊瑚礁沿低频风向方向向两端延伸C.风浪可能扼制了珊瑚虫的生长繁殖D.珊瑚礁走向主要受地壳水平运动影响6.根据风向判断,该珊瑚礁群分布的海域最可能是A.红海B.加勒比海C.黄海D.孟加拉湾第5题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6题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解读,教师2尽可能放手。(四)读懂题意,学会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例题:图5为“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下列组合正确的是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D.①蒸发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