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一体化小学科学研训活动案例: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王志清案例背景与意义《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之间,课堂之中,不受时间、空间、形式、内容的限制,需要不断开拓、引入鲜活课程资源,通过生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时间上可以有很大的跨越性和延续性,在空间上可以有很大的拓展性和开放性,在形式上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内容上可以有很大的选择性和重组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他有着课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堂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课堂内,教师精心组织孩子们经历探究过程,课堂外也要让孩子的探究运作起来,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探究的时间是无限的,应该结合课堂内外,使学生的探究无限延伸。一.问题的提出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演练、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那么课外探究则是知识的运用与累加、方法的重组与强化、技能的训练与增强、情感的体验与升华。然而,“课上是轰轰烈烈,课后研究是冷冷清清”的情况,还是令人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现象,以丹阳市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张学军老师为主的科学教师提出了“如何发动小学生和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二.问题研究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多样性,是激活课外探究活动的潜力。课外探究活动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课外探究活动的潜力。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如何选好课外探究内容,提高以探究为核心的有效性?1、课堂研究的延伸。《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40分钟的课堂中实施科学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完全解决老师布置的或自己所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在课后探究完成。还有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某些探究活动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这只有通过课后的探究完成,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形成更深的印象,课堂上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应用。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许多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实践活动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较短时间内完成,客观上许多活动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如三年级下册《蚕的生命周期》一课,学生在课堂上对蚕的生命周期只能作一个概念上的了解,缺乏感性的认识和实际的操作,而这个内容又不能一下子在课堂上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完成。小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的特点告诉我们,学生的观察往往是短时间、多变的。学生的观察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不断的调整和指导。这些活动就必需从课堂走向课外,课内活动向课外开放。如果没有课外活动对课堂活动的补充,不可能有较好的效果。2、结合本地资源研究教材设置课外探究的内容。利用乡土资源,结合地域特色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对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时提出了有效探究的课题。3、提倡由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把生活中或学习中的发现的问题写出来,并加以研究。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都作为探究主题,学生好奇心很重,脑子里经常会产生“为什么?”他们课外观察发现的问题通常比课堂上的多,教师除了课堂上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导外,对学生在课外发现的问题也应该适当引导。教师在实施课内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发现学生遇到的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外探究很好的素材。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