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以及文本的感悟,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教学重点:在品词、品句、品文中真正融入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读中悟情,情中悟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查地订正并改错。2、谈话:对于同一种动物,可能有的喜爱有的讨厌,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理由。不管是鹿还是狼,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品性,但它们都是生命,所以都应该得到尊重。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伯森林,去了解狼和鹿的另一面。二、研读课文(一)走进森林: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2、指名读:“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生机勃勃”什么意思?由“生机勃勃”,你想到了哪些景象?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3、这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可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再次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4、指名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象?心情如何?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二)感受狼与鹿的变化狼的变化:1、是呀,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读读课文,找到原因。(自由读,读后交流)2、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谁能用书中的话回答?(指名说。)3、当地居民是怎样捕杀狼的?请同学们放声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从这段文字里,你能读懂什么?(自由朗读后交流:捕杀数量之多、情景残忍。心情如何?重点指导朗读。)鹿的变化1、鹿没有了狼和其他天敌的威胁,凯巴伯森林一时间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真的永远成了人们心中鹿的自由王国了吗?2、指名读第三节,思考:鹿发生了哪些变化?(板书:四千、十万、八千)2、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再放声读一读想一想。(指名交流后齐读感受鹿的变化。)三、对照感悟1、在人类的枪声中,狼一只跟着一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随之被破坏,活泼可爱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惨淡。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读后交流)2、为什么可恶的狼反倒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怎么成了“祸首”了呢?(学生讨论交流。指导理解引号的作用——说明狼功臣行为和鹿的祸首行为都不是人们事先的愿望,而是做梦也没想到。)3、昔日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凯巴伯大森林闹的如此悲凉,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呢?是狼?是鹿?4、小结:生物间有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板画天平,板书生态平衡)如果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地杀死,天平必将倾斜,甚至是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和鹿》这篇课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板书:保护)四.拓展延伸。1.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克但又相关的联系。你还了解哪些?(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给予恰当地引导。)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学生阅读,交流感受五、布置作业:写一写: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们认为写什么好呢?教学反思:这一课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主要通过精读比较,想象评议来组织教学,从而突破重点难点,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下面我就具体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课后的一些反思: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前后的巨大变化,并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