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激情,放飞学生心灵——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更是把“情感与价值观”作为衡量语文学习的一个维度。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体验、品味,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语文教材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点燃学生激情,放飞学生心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一、创设情感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激情。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教师可在正式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一段精简、概括的教学语言环境,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热情。在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时可重视以下方面:1.播放音乐,营造氛围。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先播放一首舒缓优雅的古筝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渲染出的情境中寻找与作者的契合点,想象文章所表达的优美画面。在课文讲解中,音乐也伴随着整个课堂,通过扑朔迷离的背景音乐,学生很快融入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一起陶醉在桃花源恬静和谐的环境中,感受着作者的感受,体验着作者的体验。2.画面与文本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等,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们能迅速有效地调动多种感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作者要表达的意境。3.讲情感故事。中学生正处于有效接受新鲜事物的初始阶段,大多好奇心强,爱听有趣故事,教师运用这一特点,在正式上课之前讲与课程有关的趣闻轶事,接着再导入新课,在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二、充分挖掘教材情感,注重情感熏陶。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尤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选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其他文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着自己丰富的真情实感。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苏州园林》,写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洋溢着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余光中的《乡愁》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言:“作品就是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体会观察情感,要选择课文最能触动情感的内容,读传记,读历史,品各色的人生,充分挖掘教材情感,感受主人翁的心境与情感,发现人生追求的真谛。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呢?我们知道“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