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在原因,是个体发动并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动机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策略分析,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一、创设新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重现学生经历过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材的知识是冷冰冰的死的东西,它只是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学生获得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对知识如何产生和形成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还不能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景、对现场、实地加以利用并稍加气氛渲染,变成贴近实际生活,适合于教学内容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入手揭示课题。例如,在学习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场景。预先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始上课,由各小组成员组成的商铺、市人民医院、市消费者协会、市工商局、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市晚报报社等机构纷纷入场,此时商铺里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因为买卖问题正在发生纠纷并有扭打行为......。分析课题----假设:(1)你是当中的消费者或经营者,你该怎样做?(2)你是以上一个机构之一,你该怎样做?(3)反思本次活动并提出几点建议。面对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相关的场景和课题,纯洁热情的同学们都希望展示自己的表演才智,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创设悬念,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情感,使学生人人想参加,个个都参与,积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课。二、自觉“失误”,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来,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而教师“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师生争论的过程既是学生纠正和论证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习热情。比如,学习如何正确对待货币时,我故意说“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一个人手里有了货币就可以买到一切东—西—。”坐在前排的一位男同学马上举手请求发言,我意示他站起来,他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而我很认真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经过几番“较量”,我终于心悦诚服地“认输并道歉”,同学们为我的勇气报予热烈的掌声。在以后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货币时,同学们很少在此出错,对政治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大大增强了,经常主动与老师探讨疑难问题。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得好:“我们要找到一种方法:不是把知识‘注入’学生的头脑,而是要让他们向我‘夺取’知识,经过跟我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才能掌握知识。”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学生有“同感理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创新是发现、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就失去生命和活力。事实上教师和学校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上可以获取大量信息与知识,所以教师知道的不一定比学生多。比如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会有“种瓜得豆,种豆得瓜”等等奇思妙想,面对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积极引导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同时以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热情参与学生的研究活动。遇到确实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不能摆师道尊严,而应该事实求实地承认,自己还要在这方面继续进修与探究。这样做,让学生明白教师也是人而不是神,学海无涯,教师也有许多不明白的知识,学生也会因此感受到作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增强对教师工作主动性、创造性的理解和尊重。同样,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