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灵活地借助修辞表现出来。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尽情领略大自然中的情趣。【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本文作者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以“满井春韵”为主题设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导入也可)用《卜算子•记梦》导入水似镜新开,山若梳鬟女。欲问游人去哪边,水秀山青处。才始探春来,不肯梦归去。满井吾来赶上春,惟愿和春住!二、研读文本。板书课题:满井游记(一)、一读课文——探春——让满井春色明媚眼眸1.自读课文,检查预习。2.听读课文,对比评价。3.简要概括文意。(二)、二读课文——赏春——让满井春光沸腾血液1、点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2、研究重点四字短语的翻译。(学生提出,学生回答。)哪一个写景的句子让你怦然心动?说说心动的理由。(三)、三读课文——品春——让满井春情拨弄心弦问题探究1:课文重点写了满井的那些景物?并用了那些修辞来写?2:景物分别用了那些词语可以体现其美的?3:“微润”“浅鬣”中的“微”“浅”分析其妙处。4: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生命情怀?分析:“鳞浪层层”,既明写春风,又暗示河冰已经消融;“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是形容春天到来时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形象的比喻和特别准确的副词来描写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的。——修辞妙!写山时,用拟人的方法来表现。春天来了,山上的积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说积雪消融,而说“山峦为晴雪所洗”。积雪由被动地消融变为主动地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也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也兼用比喻)。这种拟人手法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而且也使积雪和山峰在拟人的手法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充满春的气息。比喻拟人很经典!次写柳条和麦苗:“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潇洒劲儿)。麦田浅鬣寸许”,着重显示柳麦的初生之态;(草色遥看近却无)——副词效果突出!再次写游人:“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在熬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的舒展心情;——排比很突出!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的运用!“若脱笼之鹄”之喻,就极其形象地表现出春光初见时的轻松喜悦之情。作者又用“脱笼之鹄”来形容他乍见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奋和摆脱了城中局促的欢欣,也显得生动传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为一体。学生小结——那一汪春水,波光粼粼、清澈明亮如同新开之镜,冷光乍出于匣;那座座青山娟然秀丽,如同晨妝后的少女,鲜艳娇美;那柳条鹅黄初染,一树秀色;麦苗冬眠初醒,一片新绿;曝沙的鸟儿呷浪的鱼儿,也都是满身的喜气。好一幅明媚秀丽的满井春色图,三、四读课文——绘春——让瑰丽自然芬芳记忆1、分析作者袁宏道的两个方面。参看书下注解,了解作者袁宏道——相关链接: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他把做官看作“猢狲入笼中”。“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曾辞去吴县县令,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生性酷爱自然山水。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1)、结合课文,学生谈理解(感受)“他的山水游记直抒胸臆,不择笔墨,写景慧眼独具,物我交融,”注意抓住过去的课文,通过对比来解说袁宏道的独特所在——朱元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猛浪若奔。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范仲淹——浩浩汤汤郦道元——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朱自清——山——朗润——明朗润泽韩愈——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