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余杭区教育学会论文小学语文学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下的文本细读定义为: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内在动力,对文本的语言、修辞、结构及蕴含的意义、情感进行品味、解读,获得个体的情感、价值、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文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能形成个体良好语境阅读习惯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本文认为,教师在文本细读中起着关键作用。阅读教学应是教师细读,再引领学生品读,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富有创意地理解、建构文本的过程。因此提出了教师课前“细”读、教师课堂“引”读、学生课外“练”读的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关键词:文本细读;误区;策略1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文本细读教学面临:1.信息通道多样化,画面替代阅读;2.学生课业多繁重,阅读时间缺乏;3.教师细读概念化,教学模式僵化;4.教师追求成效性,学生无力抵抗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教学误区。针对出现的问题,如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走出既有的阅读教学误区,在课前、课堂、课后辅助学生深入文本,展开有效地阅读时间呢?在本文中进一步展开探讨。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误区1.重视形式,忽视学情。教师如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为主体”的号召,在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课堂实际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方式和频率,“读读、写写、画画、说说”等成为主要教学环节,为走完流程,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甚至一些看似精心设计的环节背后在课堂上往往流于形式,阅读不充分囫囵吞枣;感知不够、走马观花。缺少阅读时间,缺乏充分地感知、体验,更缺少思考、反思的时间,教学成为走走过场的无效教学、无意义教学。殊不知,教师为追求课堂的新颖性,煞费苦心,对学生而言是折磨,是痛苦。2.单边活动,脱离文本。教师的阅读体现自主性,妄图引发学生更深层次、更多方面的思考,学生无法积极回应,这使得教学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将自身的阅读体验直接强加给学生,细读过细、过深,未能实现真正的“对话”,这样学生丧事主体地位,同时也失去阅读的兴趣。3.会错课标,思维惯式。教师积极响应“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任意便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便变成了漫无目的的“过客”,脱离文章的整体,随意性极大,着眼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将文本肢解的支离破碎。4.“经济”至上,情感淡化。学生为了阅读而阅读,思维机械,答案“正确”面对老师提问,会即刻拿出参考书给出正确答案或是等答案、要答案,直接记忆答案对他们而言是最“经济”的,对教师而言这也是“省时省力”,近期内能取2得较好的效果。但长此以往,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为了完成课时数的“做样子”。文本的价值在学生眼中就是一个个麻木默然的方块字,进而学生逐渐失去文学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原则依据文本细读的特征,文本细读作为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本文以教师先行细读为起点,引导学生细读为承接点,完成阅读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自我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提出以下原则:1.以生为主,引导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都是参与者,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走进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教师展开多重对话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蕴含的意义。2.把握文本,找准核心文本作为独立的、有意义的存在个体,是我们鉴赏的对象。与此相关的材料同样也是我们细读的对象,但只是文本的补充材料。面对与文本相关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等影响因素,教学中应把握文本核心价值内容,透过文本的言语感受文本、获得体验。3.重视语境,分析言语言语是沟通文本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媒介。通过探究文中题目、结构、修辞等研读关键段、句、词、字,解读某个标点、某副插图的,了解相关资料和史实,深入文本、开展对话。通过语境,在上下行文分析、理解段、句、词、字的具体意义。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途径就是阅读”。[1]教师如何通过文本细读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在学生和文本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