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预学案之人物分析预学目标:1、通过课前积累、学伴互助、教师点拨解决预学中的疑惑。2、对人物传记中的人物形象把握有一定的认知。3、能“活学活用”,将书本上所学的切实运用到文学创作中。预学重难点:1、通过“视听说+读写译”来多解读解读人物形象。2、根据所授文化散文的创作思路与结构,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创作。学习步骤:一、预学指导:1、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感知、把握、明确。2、欣赏有关名篇,结合历代文人对项羽的评价总结出自我观点。3、了解《项羽本纪》的相关内容:《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二、预学质疑:1、你能用几个成语来概括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吗?(多翻工具书,多掌握成语。)例:韩信曾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刓(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答:2、赏析几首诗歌,总结出诗人的观点,然后写出自己的观点: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1)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哪些信息可以看出?答:(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答: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3)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答:(4)综合以上三首诗中诗人的观点以及《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的观点,说说你的观点,可以吗?答:3、《项羽本纪》中有几场描写战争的场面,历来为人所称道,你最喜欢哪一场战役呢?你对项羽的在这些战役里的一些做法认同吗?能说说自己的观点吗?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