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准备:1.1教材分析: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常见于各种科学杂志、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和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本节课内容在八年级生物下册。1.2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却不甚清楚。所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搜集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关于生命起源的有关假说。1.3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基于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注意科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1.4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新的研究进展。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与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收集杂志、报纸和网络资料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1.5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证据与推测之间的逻辑关系。难点:“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1.6课前准备:教师:①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和教学录像短片。②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肉汤实验组和资料收集组。(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最新的报道。)学生:①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技能训练的方法完成两个肉汤的对比实验。②以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刊媒体等渠道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信息,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特别是最新的报道。③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准备好讨论材料。1.教学过程:2.1情境导入讲述: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的故事,如近几年美国和欧洲相继发射了惠根斯号、加利略号航天探测器,来探索火星和土星的例子。播放:人类进化的录像,人类探索火星、土星的相关录像。提问: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他生物也是经过这样的过程,那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在已知的宇宙中除地球外有没有生命?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地球上的生命为什么这么繁盛?外星球上有没有可能出现生命?从而导入对生命起源的学习。2.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1分组进行资料交流,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将各组收集到的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报,通过讨论,得到一致的观点是:用化石证据否定“神创论”;用雷迪的实验、巴斯德的实验否定“自然发生论”;而对于“化学起源学说”和“宇生说”,不同小组的同学分别以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为依据,进行激烈的争论,气氛热烈。师生互动2理解科学推测的含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科学推测的知识,并指出在下面的资料分析中作进一步说明,引出资料分析的活动。师生互动3资料分析1:原始地球和原始海洋的形成教师先播放有关原始地球和原始海洋的景观录像片,然后配合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①)资料1描述的是什么现象?②这种情况是科学家自己看到的吗?③科学家凭什么进行推测的?④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为什么?⑤原始地球和现在的地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⑥现在的地球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⑦原始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导入资料分析2:在有机物丰富的原始海洋里,各种不同的活动过程可以把有机物结合起来,使小分子聚集产生生命大分子,为原始的生命的诞生奠定的基础。美国科学家米勒在他的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