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设计的优化中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是解决当前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认定教学要求,确定教学方法,选定教学手段,并策划自己执教课题的教学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编拟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它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息息相关的。构建高效的课堂一定会依赖于教学设计的优化。一、制定多元的教学目标,分层次解决教学任务按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在制定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时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模糊,过于抽象。就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来说,按照教学大纲的提法,应分为四个层次——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师在讲授每一种知识时,应明确要求学生达到哪一种水平。比如,人教版六年制数学课本第三册“角”的知识部分,老师只能对学生提出达到知道的水平。到了第八册“角”的知识时,学生应达到掌握、应用的水平了。因此,教学设计应是整体性的、系统性的、立体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就要看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在多元、立体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可以分层次解决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特殊到一般,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进而记住所学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此外,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深度,选择什么样的深度往往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的。例如,低年级教学加、减法的认识,只要通过操作、直观教学使学生了解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算。到高年级教学加、减法就可以采用定义的形式说明加、减法的意义。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与教师站在同一层面上,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份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只注重“讲”和学生只机械“学”的局面。因此,学生和教师可以形成很好的互动,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最希望出现的景象。那么,教师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也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如同《礼记·学记》中提到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众所周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性的课堂很可能在进行中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原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随时调整教学步骤,在此条件下,教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就不能过于死板,既要挖掘数学教材,追求知识的深度,又要在其中穿插数学领域的综合知识。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课的类型、学生的实际等具体情况,准确而灵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会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而灵巧地运用实际操作、谈话、讲解、练习等教学方法,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环绕本节课的重点,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让学生主动地获取了知识,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例如,讲授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课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全等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各2个,半张蜡纸,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剪刀自己想办法联系已有的旧知识,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样的设计可以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很浓,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结果想出了八、九种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事实证明,让学生以很高的热情参与到实践中来,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