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18号周大琳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学习象征,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2.通过研读,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合作探究,赏析本文优美凝练语句的含义。3.体会作者由写对荷的喜爱之情,抒发对爱人的挚爱之情,以及对人生兴衰的思考。教学重点:学习象征、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品析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由“一朵午荷”引发的人生思考。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以细腻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对生活绝望的安娜以及她在投到铁轨上之后的恐惧、迷惑、悔恨,那这位巨匠在面临人生的终结又是怎样的状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二、生生互动,预习展示1.给下列字注音寥落()擂台()擂鼓()怔住()震慑()窗棂()猝然()红晕()休憩()羞赧()擎起()(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校对)2.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我与爱人有关荷花与爱情关系的争辩,爱人的结论“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第二部分(2——5):我和爱人一起去观赏雨中的荷。第三部分(6——8):我独自一人去赏荷。第四部分(9):作者寻到了自己的那朵荷。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1.“我”与爱人的争论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我”的观点爱屋及乌。爱人的观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引出下文中我对这一结论的深思,并用自己亲身体验去反驳爱人的观点。2.在第3段中,“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地奇景所感动,怔住。”看到何景?为何“怔住”?明确:遭受风雨洗礼的荷,依旧挺拔矜持,英姿勃发。3.分析第4段中的表达特色?明确:分为写景和写人两方面写景: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描写一幅动态的画面。写人:神态,心理、动作描写写出了荷花的挺拔与矜持,写出了我的紧张与担心。4.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1)欣赏别人孤寂是一种罪恶。(2)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3)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15.文题为“一朵午荷”,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小组讨论)明确:(1)“荷”是文中的线索,由与爱人争论荷花与爱情的关系写起到“我们”一起欣赏雨中的荷,到“我”独自一人赏荷,再到结尾“我”寻到了自己的“那朵荷”,由“荷”一而贯之。(2)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品格的高洁,而经过风雨洗礼后的残荷更显挺拔与矜持,这也是作者追求的品格。(3)“一朵午荷”,也是自己爱人的写照,即使经历生活的坎坷,即使人老珠黄,也与自己不离不弃,“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四、课堂小结(按板书内容总结)五、当堂反馈以“落叶”为题,用象征、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六、作业布置课后搜集有关“荷”的文章,体会不同的荷韵。七、板书设计一朵午荷洛夫爱人赞叹喜爱借景抒情荷风雨洗礼挺拔矜持绽放凋谢象征人困难坎坷坚韧顽强显达失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