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貌一、基础梳理见《创新设计》P45二、疑难突破(一)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出山口)、(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例1】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回答(1)~(2)题。(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C.流水溶蚀作用D.变质作用(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例2】(2010·江苏启东中学期末)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A图表示的是在__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____地貌(2)B图是____________地貌,往往形成于____________地区;近年由于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该图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请举例说明)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三)图解各种外力的关系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画图所示【例3】读地壳运动较稳定状况下的河流上游至下游下蚀速度与侧蚀速度的理论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1)一般情况下,“V”形谷在哪条曲线代表的河段上最典型()A.abB.cdC.deD.df(2)df线最可能代表下列哪条河流的河段()A.鄂毕河B.圣劳伦斯河C.黄河D.莱茵河2(四)地质图的判读技巧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1.看图例、比例尺:了解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知道其缩小的程度。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是否含有化石;有无断层;有无侵入岩,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等。(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2)若地层出现倾...